丁健院士所长研究方向: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DNA 损伤与修复机制;抗肿瘤转移研究;肿瘤代谢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化学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No.2009ZX09301-001, 2012ZX09301-001-00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建设2009.1-2010.12;2012.1-2015.12针对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发现及其机理研究(No. 30721005,81021062)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2008.1-2010.12;2011.1-2013.12土槿皮乙酸对新生血管生成和微管抑制作用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No.3073010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08.1-2011.12治疗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的药效学平台建设(06DZ22912)上海市科委2006.11-2008.09分子靶向抗肿瘤候选新药的研发(07DZ05906)上海市科委2007.12-2010.10癌症预防诊治的转化型研究(KSCX1-YW-22)中国科学院2009.07-2011.05冯林音研究方向:G 蛋白偶联受体(GPCR) 参与神经系统的各类功能活动,也是重要的药物靶标。
用免疫共沉淀、细胞表面生物素化、Western Blot 和基因突变等技术, 探讨GPCR 异聚复合体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分布和在病理情况下的特征,寻找其作为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
左建平研究方向:从事肿瘤免疫学、病毒学以及药理学研究,致力于从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寻找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病毒活性药物的研究。
李川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药药代研究及相关多成分复杂生物样品分析技术研究;新药发现与创新药开发中的药代研究。
科研成果: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李川研究员重点从“发展适合中药特点的药代关键技术”和“建立先进可行的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式”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针对“中药复杂化学系统”,围绕“液-质联用”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发现“低浓度电解质效应”、发明“脉冲梯度洗脱色谱技术”,显著改善了液-质联技术应用于中药药代研究的“可测性”和“可用性”。
提出中药“药代Markers”概念,建立了一套适合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模式。
揭示了丹参、三七等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暴露情况和变化特征,为开展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目前在中药药代动力学方面已呈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格局。
在化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以参加“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建成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药临床前药代研究公共技术平台,目前该平台的研究功能已扩展成涉及“支持药物早期发现的候选化合物药代筛选”、“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三方面。
近五年先后有7个I类新药在完成了药代研究后获得SFDA颁发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同时还围绕药代动力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重点在体内微量药物分析新技术、人种差异与药物代谢、药物吸收与体内转运等方面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任进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按照国际最新“fail early, fail cheaply”理念,以药物毒理学引导创新药物的开发,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已先后完成了国内外研制的160余种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其中我国创新药物43个,递交审评的28项均通过国家审评,从无退审记录。
如完成了石药集团治疗脑卒中国家I类新药丁苯酞多项系统安全性评价研究,包括两种动物长达6和9个月试验,为其顺利通过国家SFDA审核、取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起到关键性作用。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6.3万脑卒中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这是国内第一个在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专利授权的I类新药。
为我国新药评价达到国际标准、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实验中发现药物具有严重毒性及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共6项,包括可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急性肾损伤、明显过敏反应等,其中5个中止了研发,1个提出警示,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863”、中科院、上海市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同时,针对药物可能诱发的肝脏、肾脏的毒性,从分子、细胞、整体水平上,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毒性机理研究。
沈旭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药物设计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楼丽广199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肿瘤药理的研究工作,实验室主要开展二方面的研究:1)肿瘤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多药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以上过程的信号转导机制;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
2)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发展,已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模型。
肿瘤模型几乎包括所有常见的肿瘤类型;能够提供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如传统细胞毒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的筛选和评价;课题组已经利用这些肿瘤模型为国内、外制药企业完成了20多个抗肿瘤创新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其中有10多个药物已成功进入临床试验。
王逸平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和分子机理研究,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及调控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抑制剂研究;胆固醇脂转移蛋白抑制剂研究。
王明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药筛选和基础药理学研究俞强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事肿瘤生长机理的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抗肿瘤和抗炎症药物的筛选和开发。
刘景根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阿片类药物耐受、成瘾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研究。
耿美玉1980.9-1986.7 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研究方向: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及其抑制剂肿瘤代谢及其抑制剂微环境、EMT与肿瘤转移蛋白激酶糖基化修饰与肿瘤肿瘤生物标志物冷颖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的发现和作用机理探索1.利用分子、细胞、组织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发现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并进行临床前药理研究。
2.以发现的活性化合物为探针,研究其分子机理,寻找治疗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新靶标。
3.2 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的机制、胰岛素增敏剂对其改善作用以及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细胞中糖脂代谢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李佳研究方向:这一能量代谢调控的关键分子及相关信号网络进行活性调控机制研究;围绕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系统化克隆、表达、纯化和基因转染相关分子靶点,建立分子家族筛选平台和疾病靶向组合筛选模型平台;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研究先导化合物和靶标相互作用模式;结合RNA 干扰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方法开展活性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靶点研究缪泽鸿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
从事抗肿瘤新药研究研发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着重围绕肿瘤DNA损伤修复、缺氧、异常转录和耐药展开创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李静雅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代谢型疾病相关的药物筛选、先导化合物发现及药效评价、和抗糖尿病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刘璇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
所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蛋白质双向电泳、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等,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及心血管活性的中药活性成分。
谢欣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药发现及干细胞化学生物学研究,聚焦在以下几个方向:1、GPCR在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以及药理学干预;2、GPCR新药筛选平台的建设及新药发现;3、干细胞命运调控小分子的发现、机制研究及在疾病中的应用。
杨财广研究方向:化学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在核酸表观遗传调控以及(抗耐药菌感染等)药物靶标筛选/确证研究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1. 蛋白质/核酸,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调控研究;2. 小分子/多肽对重要基因生物学功能的化学干预。
章海燕开展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寻找治疗早老性痴呆(AD)、抑郁、中风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开发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并深入研究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继续深入研究石杉碱甲的作用机理。
蒙凌华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靶向PI3K-mTOR通路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刘东祥研究方向:采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以这些蛋白质为靶标,设计全新化学结构的抑制剂或激动剂,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
发展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药物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利民研究方向:离子通道及膜转运体分子机制的研究及其调节剂的发现。
离子通道及转运体可选择性通透离子及体内小分子营养和代谢物质,在诸多生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其功能因药物或基因突变引起改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因此是重要的药物靶点。
我们早期工作发现了介导通道亚单位间特异性作用的分子基团(Science 257:1225 & 285:1565; Cell 103:169),以及影响膜蛋白表达的重要信号区域(Shikano et al., 2003 & 2005)。
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采用荧光、分子生物、电生理等技术对膜蛋白的Trafficking、Regulation及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以化学小分子为探针研究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分子机制和以离子通道和膜转运体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工作。
利民教授领导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Johns Hopkins Ion Channel Center)专注于发展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新型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及新型离子通道药物,并积极开展相关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所属七个筛选中心之一,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同领域的学者及工业界药物研发专家组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拥有多套基于高通量筛选平台(FDSS,Epic,BD-Pathway等)、全自动电生理平台(Ionworks,Q-patch等)以及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中心还拥有包括30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化合物库,现已完成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代谢等起关键作用的11个离子通道筛选工作,相关结果发布在PubChem上(hERG (AID:1511), Kir2.1 (AID:1672), Kv7.2 (AIDs: 2156 & 2239) and TrpC4 (AIDs:2227, 2237 & 2247)),资料全球共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服务,已与美国、中国及国际上众多科研机构、公司建立合作或伙伴关系。
王贺瑶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失调性疾病的新药发现与药理药效学研究,以及代谢失调性疾病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和药物新靶标确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