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6-2016、沉默的品质 17、晨顾紫禁城 18、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19、愁乡石 20、窗花沉默的品质(节选高勇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
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
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
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
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
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
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
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
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
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
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
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
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
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十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
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
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
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
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
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
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
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
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
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
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
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8.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4分19.文章第一段结尾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为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20.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4分21.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
而作品里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
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
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参考答案18.(4分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
(意思对即可。
19.(6分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
(2分一点。
20.(4分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21.(4分B、D(B项中“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和拒绝”这一说法不准确;D项中“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晨顾紫禁城赵硕妍(1我想去看故宫,去看昨天之前的那段故事。
(2车将我留在景山公园和故宫神武门之间,面前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故宫后门。
真有些失算,我斟酌到半夜的旅游路线基本作废。
不过逆流而上,或许是别样的体验,能为熟悉添几多新鲜。
(3高大的红色围墙遮住了层层叠叠的宫殿,也勉强挡住了威严,在我身边延伸着,像一位和蔼的老人,静静地打量着我,悄悄对我说:“听,风声。
”(4只是笑了,我,不可打扰了这份静谧。
(5进了贞顺门,就是珍妃井、珍宝馆,一下冒出了很多的“zhen”,不得不让人多想。
先说“贞”与“顺”二字,这是古时对女人的基本要求,而偏偏就在这个门内关着一个叛逆的女人,说她叛逆,是对腐朽的君主专制的叛逆,但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顺”。
一片翠竹之下的珍妃井,真是小得可怜,也许一个人破碎了以后才能勉强填进去。
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6其实,我对参观珍宝馆并没有很大兴趣,因为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贵气的玩意儿,隔着层玻璃,再美的珍宝也没了味道。
听见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这里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我知道,我和孩子一样不解,华美在此扎堆,只变成了浮躁的慵懒。
(7我对其中一件的印象很深,能工巧匠们不惜力气地将巨大的象牙磨成0.3厘米厚的条状薄片,编成席子,供皇帝垫椅子用。
席子很美,但只是腐烂的满汉全席中的一道配菜。
(8隐蔽的走廊,破碎的石地,石阶上慢慢渗出的绿苔,暗淡而满是风雨疮痍的红墙,隔在披着黄色和绿色花纹的重重门之内,等着我安静地迈入。
我有一种心痛,莫名的。
想用手抚摸这一切,历史的伤痕。
故人出入此门,安静或喧嚣,享受着雍容,却不知自己的私室正被人参观,手下的杯碗变成了文物,心底的秘密成了巷口的传说。
有人嘈杂的话语声,惊醒了皇家梦。
门上的铜环,扣响了不安与虚弱。
走在故宫中,我不想自言自语,再轻的声音都会惊动沉睡的长者。
(9中国古建筑以木为主,清韵之美经不起太多的风霜,整个故宫亦是如此,优美着,衰败着,忍受着,支撑着,砖瓦中透出的皇气隐藏着优美,宫娥媵嫱袅娜的倩影,在名家笔端起笔,融在壁画之中。
可惜,艺术是脆弱的,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雨水的浸透,消失在风中。
看着这木质的房檐、走廊,我担心,时间会夺去什么。
房梁上的画巳风残,裂开的木缝中有泪流出来支撑了这么多年,她已累了。
(10坐在长春宫与太极殿之间的夹道,一个阴凉的小角落里,闻着潮湿的泥土香、凉凉的风从门缝中透出,青苔在脚边围绕。
不知为何,我心里总有一些感伤,后宫是美丽的拥挤,层层院落中都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人,女人的美丽被深锁起来,藏在这层层的院落中,也就多了几分悲凉。
走在后宫长长的巷子内,总有一个幻象在我身后反复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子靠着无尽而干枯的墙,绵绵地倒下了。
我回过头,却什么也没有,只有风吹动着墙角的尘土。
(11抚琴一曲回转空巷。
(12这里,不知在哪一处,哪一方,深锁的门中,白发嫔妃,不知歇息地向着一个方向跪拜、谢恩。
她们是美丽的花,却已枯黄。
(13是要离开故宫了,我收起了思绪。
(14有诗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但是,比声音更真实,比景色更悠长的,是气味。
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选自《今晚报》2006年1月5日18.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1第(3段“悄悄对我说:听,风声。
”中的“风声”象征什么?(2第(5段“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珍妃之死怎样的看法?19.珍宝馆中每一件宝物都价值连城,作者为什么在第(7段中只写了皇帝垫椅子用的象牙席子?文章在叙说时用了什么手法?举这个“象牙席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6分20.文章最后说“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气息”是个形象的说法,从全文看,作者由故宫的古迹品味到了哪些“气息”?请分条具体说明。
文中作者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6分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作者说从故宫的后门进入,或许有“别样的体验”,他从珍妃井、珍宝馆到长春宫与太极殿,一路游过,一路感慨,抒发了别一样的情感。
B.第⑤段中,作者写古时要求女人要做到“贞”与“顺”,而珍妃却是一个叛逆的女人,她对腐朽的君主专制是叛逆的,她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是很“顺”的。
C.第⑨段中,“衰败”“忍受”“支撑”等词语的运用,照应了段末的“累了”一词,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作者写出了故宫的苍凉与衰老,写出了珍宝馆的宝物“浮躁的慵懒”,暗示着故宫已经老了,不值得人们去留恋,去领略,就让过去的历史成为过去。
E.作者“走在后宫长长的巷子内”,眼前出现了宫女的幻象,“我回过头却什么也没有”,联想到文章开头提及的珍妃,让人感到历史是虚无飘渺的和残酷无情的。
参考答案18、(1沧桑的历史的回音(2珍妃之死是她个人生命的悲剧,是她叛逆精神的破灭,也折射出维新变法的失败。
19、(1因为象牙席子对作者的刺激太大了,印象太深了。
(2“巨大的象牙”与磨成的“0.3厘米厚的条状薄片”构成强烈的对比。
(3以小见大,通过写小小的象牙席子反映出封建皇朝的腐败程度,给人心灵上以极大的震撼。
20、第一问:①故宫是封建皇朝的象征,深宫高墙禁锢了人性(或“深宫高墙造成了妃的悲剧,禁锢了人性;②价值连城的珍宝是皇族生活腐烂的见证;③走廊,石地,石阶,红墙,故宫刻着历史的伤痕,让人思索一段历史。
第二问:作者游故宫,①感慨故宫建筑的优美,②感慨繁华不再的苍凉,③庆幸一个没落王朝的逝去,④伤感—段历史伤痕见证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