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传播规律
➢ 由此可见,造谣者和辟谣者的“战场”,就介于危害值与顶峰值之 间。造谣者,要努力使谣言密度超过危害值(但没必要高于顶峰 值);反过来,辟谣者,则要努力打压谣言密度,使其不超过危 害值。同样,辟谣者也没有必要将谣言密度压得过低,毕竟“让 铁杆信谣者”醒悟的成本太高,而且,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让所 有人都不信谣。
通过本章对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为谣言的整治建立坚实的基 础理论,希望帮助决策者革除简单封堵的策略,大幅提高公众 对谣言的免疫力。使得在未来的信息战中更加主动,更有优势。
➢ 1. 谣言的武器性质 ➢ 2. 一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 ➢ 3. 多个机构内未来信息战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可能就是“谣 言”!而这种武器,对我国的杀伤力更大。因为, 一方面,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民众对谣言的免疫力 已经很强,而且辟谣的渠道也很畅通。另一方面, 像朝鲜这样的国家,由于只有全同构的温血机器, 所以,在他们的字典里,压根儿就没有“谣言”两 字。因此,在谣言研究方面,我们没有国外经验可 借鉴,必须自力更生,因此,必须对“谣言”的传 播机理和消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及时预备好各种 应对策略,以防万一。
➢ 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某谣言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相关人群成了信 谣者(即,谣言密度超过0.5),那么,很可能就会出问题了。另 一方面,任何一个谣言,造谣者也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相信它。
➢ 实际上,当谣言密度达到某个值(称为顶峰值)后,由于各方面 的原因(比如,成本、时间等),造谣者已经很难让余下的铁杆 人员,再相信其谣言了;甚至,过度的造谣,没准会激怒这些铁 杆,促进他们站出来自发辟谣。
本章无意介入政治,只是对谣言的动力学原理进行纯 学术研究,希望能帮助相关机构了解谣言的本质;希 望大众生活不受谣言的过多影响;希望老百姓的谣言 免疫力能尽快地、大幅度地提高(而不是减少,甚至 趋于0)。
➢ 当谣言传入某人耳朵后,他可能有四种反应:
1)相信,并继续将此谣言传播出去; 2)相信,但不再传播; 3)不信,并向他人辟谣; 4)不信,但并不主动去辟谣。
➢ 首先,我们来建立辟谣速率方程。
➢ 辟谣肯定是在谣言已经广泛传播后,才开始行动的。所以 ,设D表示刚开始辟谣时,信谣者人数;V表示相关人群总 数;所以,C0=D/V便是刚开始辟谣时,信谣者密度。记 C(t)表示t时刻的信谣者密度;当然,若无辟谣行动,那么, C(t)当然会随着t的增加而变大。
➢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即,谣言还没有过分普及 ,谣言密度还不是过大时),辟谣行动开始后,当密度 C(t)越大时,单位时间内被辟谣(即,由信谣者变成不信 谣者)的人数就越多,或更具体地说:被辟谣者的密度变 化量dC(t)/dt与此时的密度C(t)之比,为一个负常数(-K) 。这里的K称为辟谣速率。
其实,对付谣言的最根本策略,就是提高大众的免疫力。 但是,非常遗憾,目前我们的许多做法,刚好相反,比 如,面对重大事件,不鼓励独立思考,而只强调盲从权 威;为回避讲真话的风险,民众便只好跟风随大流,甚 至违心说假话等。
提高谣言免疫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要敢于让大众接触 谣言,并健全快速高效的定谣、辟谣机制。但是,目前 辟谣不及时,辟谣不得法,甚至,将“小谣言”辟成了 “大谣言”;谣言定性过于随意,以至于许多官定“谣 言”,后来都被证明是事实,使“谣言”变成了“遥遥 领先的预言”。
历史上可能从来没人,用动力学这把宰牛刀,去杀过谣言这只 小鸡,但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谣言这只鸡马上就要成精了, 再不出手可就晚了。
本章借用“药物动力学”这个古老学科的智慧去研究谣言动力 学,即,用动力学方法,研究辟谣效果(或谣言普及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信谣者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健全定谣、辟谣机制的核心,就得尽量疏通辟谣渠 道,让全民都乐于辟谣,敢于辟谣和善于辟谣,比 如,鼓励谣言当事人,主动站出来,以事实辟谣。 但是,目前言路不畅,辟谣正在变成某些指定机关 的专门任务,这样一来,如果某次辟谣失误(不管 是有意或无意),那么,该机构辟谣的权威性,就 荡然无存了;甚至,今后他们的辟谣行为,反而会 被当成认定事实的证据。
➢ 前两种反应的人,统称为“信谣者”;后两种人,统称 为“不信谣者”。
➢ 所谓谣言动力学,就是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 研究辟谣效果(或谣言普及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更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信谣者密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 从时间角度来看,信谣者密度,肯定是一条波形曲 线;即,刚开始时,谣言密度会越来越大,直至达 到巅峰后,又才开始越变越小(原因当然要归功于 辟谣行动的开始)。
总之,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在应对谣言方面还很幼 稚,仅仅陷于研究一些微观的“辟谣之术”,完全没 考虑“辟谣之道”;甚至,有时为了扑灭一些谣言的 星星之火,不惜牺牲长远战略利益,把谣言的整体燎 原之势,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因此,本章从诞生近百 年的“药物动力学”那里,借来谣言动力学这把“芭 蕉扇”,但愿能够帮助国内安全专家和领导,平安渡 过谣言“火焰山”。
➢ “信谣者密度”为信谣者占相关人群总数的比例, 此处,“相关人群”的边界必须清晰,否则,谈论 “密度”就没根据了。
➢ 比如,关于某机构的谣言,其“相关人群”就是该 机构的全体员工;信谣者密度就是“相信该谣言的 员工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 本小节只限于考虑一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即,此时相关 人群就是该机构的全体员工。这个“机构”可以很小,比如 一个班;也可以很大,比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全 世界等;而且,机构越大,本章的方法就越能发挥作用,因 为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
➢ 对任何一个谣言,一方面,只有当其“谣言密度”达到一定值 (称为危害值,记为Cmin)后,它才可能产生破坏作用;当 然,不同的谣言,针对不同的相关群体,这个危害值是不一 样的。比如,任何一个谣言,若只有造谣者自己相信,那么 ,基本就不会有什么破坏作用;越严重的谣言,其危害值可 能会越小(即,信谣密度较低时,就可能产生破坏作用了) ;而对那些不关痛痒的谣言,其危害值可能会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