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草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规范化管理
发表时间:2013-02-22T13:19:27.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郭晓梅[导读]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药材质量下降,伪劣药材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广大中药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郭晓梅 (山西省汾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山西汾阳 032200)
【摘要】本文从中药材质量下降的问题,探索了由于市场上中药材良莠不齐导致伪劣草药与日俱增,讨论了通过发生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如何规范化管理中草药。
【关键词】中草药质量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药材质量下降,伪劣药材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广大中药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针对目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及时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来保护中药,以提高中药质量。
现把几年来在中药房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剖析如下: 1 中药材的质量问题
1.1 种植不当,护养不归。
中药材的种植有严格要求,对土质、气候、周围环境及采收时间、加工方式等一般都有讲究。
由于大量产生,不少缺乏经验的农民种植药材时,该向阳的却向阴,该春季采集的却夏季收,该晾干的却晒干,为了防治病虫害而施农药,致使药材农药残留量普遍超标,反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随意引种,资源改变。
中药材的种植有一定的地域性,许多品种只有生长在特定地区和自然环境中才具有其特有的药理、生理作用,因而药材引种应遵循自然条件相似,逐步驯化的规律,才能保证引种药材的质量[1]。
而目前不少地方忽视了药材生长的地域性,随意引种,许多引种药材在性状上、质量上都产生了变异,导致品质下降,影响药效,体会不到地道药材的价值。
1.3 真伪混淆,以假乱真。
[2](1)伪造品种:如有些草药资源不足,价格昂贵,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需要最大,货源供不应求或长期不能满足供应的品种,一些不法商贩借机进行伪造以假充真,用胡萝卜伪造藏红花,天麻用土豆做成,用莪术的根茎雕刻染成三七参,山茱萸按【中国药典】规定中间的核只能含有3%-5%,现在造假者把含量增加到30%左右,这样一来造假者赚了黑心钱,中药的疗效却没有了保障等等。
(2)真伪混淆品种:真伪混淆类药材比较复杂,有些由于近源植物或同种科属的植物,其外形气味相同或相似,不易辨认,因而容易造成药材混淆。
如海南土砂仁、红壳砂红冒充砂仁,凉山虫草混为冬虫夏草。
有时由于药农技术水平低,缺乏识别能力,在采收药材时出现错采错收现象,如将伞形科植物迷果芹的根误当党参采收。
(3)掺伪品种:掺假是中草药中最常见的问题。
如红花、银花用糖水或蜂蜜与混沙石粉拌和后揉入花心,故意使假;酸枣仁里掺核壳;蒲黄是花粉、花丝和花药的混合体。
(4)非药用部分增加:非药用部分入药明显增加,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如草乌的地上残留茎约1cm长,约占草乌重量的15%,灯心草中的非药用部分可达30%之多。
(5)发霉变质,虫蛀鼠咬:由于药材仓储条件差,管理不善或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药材发霉变质,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用于临床,影响疗效。
(6)过季采收:如春柴胡,为省标收载的伞形科植的狭叶柴胡的干燥全草,3月中旬至4月硬茎未抽出前采挖。
而药用中不足无根的地上部分,就是已开花结果的秋柴胡或混有其他的品种。
还有益母草,药典要求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而临床所有的益母草有的则为已收果实的无叶干枯茎枝。
2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2.1 由于药材伪劣品种增多,饮片的伪劣品种也随之增多,主要表现在一些贵细紧俏品种,人为的掺假现象较多,如银花加盐水、鸡内金掺糖、掺沙等。
2.2 炮制不规范,工艺不稳定。
炮制加工不规范,如加工前不净选,不去除泥土杂物,用“死水”清洗药材,相互污染,炮制工艺不稳定,去除贝壳类动物不规范、炒煮、炒焦、炒炭无标准,蒸、煮、烊无定时,辅料用量无定数。
3 提高中药质量的管理建议
3.1 提高人的素质: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中药质量关键在人,恳望上级行政部门、卫生医药管理部门、药厂及各单位药剂科,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药品管理法》。
严格按照【中草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3]执行,其次是制药部门要求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执法严明,彻底消除人为制售假劣药品的因素,以质量第一求生存。
3.2 发挥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药品监督人员及各医院药检人员的作用,加强中药材产、收、供、用各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层层把关,分段负责,杜绝伪造假药的市场,对伪造假药者、购销假药者依法制裁。
3.3 加强开展医药研究:根据中药质量的特殊性、复杂性,呼吁上级有关管理部门,集中国内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深入开展中药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的研究,定量监测分析,从而加强对中药质量的控制,使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均可与西药媲美。
3.4 提高中药专业人员的水平:上级医药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监督员、药检员及中药人员的培训,不但要提高他们对中药材真伪鉴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发挥专业员的积极作用,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争取全社会的广泛监督,使假劣药品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中草药种植于小红【中国中医药报】2006.2
[2]中草药真伪鉴别实用大全徐明等2003.6.
[3]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