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第一章:刑法概说

(2020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都
属于刑法。

(注: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的刑法典,单行刑法
(惩治外汇的规定);附属刑法我国是没有的)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由其的特殊性使其有
别于其它的法律:
(一)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犯罪与刑法”;
(二)刑法保护的利益广泛:个人、国家、社会;
(三)刑法制裁的手段严厉:涉及生命、自由及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本身不是刑法的目的,只是手段,
而国家应用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换言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一)规制的技能。

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犯罪的规范
性评价。

(二)法益保护的机能。

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

(三)权利保障的机能。

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
的大宪章。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述: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
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

(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中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公权力的刑罚权,更好地保护国民的自由及人权)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概述
(一)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

(二)思想的渊源
1.三权分立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公权力构建,但是并没有成
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国家分为立法权、司法权
和型证券,三者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以保证权利领域的
罪刑法定。

2.心里强制说:有利于自己做出行为选择,趋利避害。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时
代主题是民主和自由。

1.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故定罪量刑时需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国民意志的最大尊重,司法
实践不得以民意的最大尊重为借口二亿网民的一件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否则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人权,毕竟网
民的一件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2.民主自由,体现为国民享有充分的人权,没有人权,就没
有自由。

不允许以后修改的法律去处罚先前没有认定犯罪
的行为;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或者类推适用刑法的做
法更是被禁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
束司法者与执法者,其内容及精神和理念贯穿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

(一)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
才能制定刑罚法则,这是法律主义立场,此即是“成文的罪
刑法定”。

行政法规规章,习惯或者习惯法,判例等(包括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不能规定新的刑
罚法则,但是它们能成为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材料。

此外,
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等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刑事领
域,实体法上判决的依据只能是本国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
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不能存在法定刑。

(二)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溯及既往;但是刑法只是禁止不利
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三)严格的罪刑法定:刑法的解释必须遵从于发条使用的语言
文字的可能性具有的含义,此即是严格的罪刑法定。

法律只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四)确定的罪刑法定:不仅包括形式的侧面也包括实质的侧
面,即刑罚法规具有适当性,此即“确定的罪刑法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明确性,罪的法定以及刑的法定
1.明确性:刑法的明确性有赖于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合
力,因此明确性的实现与分则的罪状(简单罪状、叙明罪
状,空白罪状,引证罪状)的规模无关,与刑法文字数的
多少无关,更不能因为某种理论学说或者解释理论不当地
理解了刑法规定,就认为刑法欠缺明确性,即不能混淆法
律和对法律的理解,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性既是立法必须贯彻的原则,也是刑法解释学必
须贯彻的原则;明确性原则不仅是立法的原则,也是
司法的原则。

②.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遵循明确的原则。

③.起诉书和判决书也需要遵循明确性原则。

2.罪的法定:刑法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一方面刑法不干
涉私生活的领域,区分伦理道德与法律领域,另一方面对
没有侵犯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行为,或者轻微侵犯让
人的行为,无论立法或者司法,都不允许将其作为犯罪加
以处罚。

3.刑的法定: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没有犯罪,就没
有刑罚;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但是
绝对的法定刑也不可取,现代刑法采取的是相对确定的法
定刑,保证一般正义的实现也可以适应不同案件的特殊
性,保证个人的正义实现。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体现
1.正确处理罪刑法定与实质解释的关系:
①.解释构成要件必须明确该罪保护的法益,然后在刑法
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内确定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

②.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

2.正确理解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与联系。

3.正确运用犯罪认定的判断方法:定罪虽然遵循三段论,但
不是标准的三段论,而是具有特殊性的。

4.合理运用择一认定理论,疑罪从轻。

四、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分类
1.立法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需要明确
法律含义”的情形下对法律作出的解释。

2.司法解释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即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检察院对“法律具体适用问题”所作的解释。

3.学理解释是指未经国家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社会
组织,学术机构后者国民个人对刑法所作出的解释。

注意:第一: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是正式的解释,具有法
律的效力;第二:立法解释高于司法解释,不是法律的本
身,但是等同于法律。

第三:立法机关解释法律时,不可
以拟制性解释;第四:一种的解释方法不会因解释的主体
不同而改变。

(二)刑法解释的目的
刑法解释不是立法活动,不是创造法律规则的活动,二是发
现法律含义的活动。

刑法存在两个观点:法律的含义隐藏在
原意中,也就是主观解释论;法律的含义存在法律文本中,
即客观解释论。

在我国,宜采取客观解释论,刑法解释不能
超出语言文字具有的含义,必须以保护法益的目的,必须符
合宪法。

(三)刑法解释的态度
1.严格解释与灵活解释:应遵循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解
释刑法;而灵活解释的态度认为,应参照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价值等解释刑法。

2.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仅仅针对是案件的证据与事
实判定。

(四)刑法解释的理由
1.文理解释与理论解释二者间的关系:
①.文理解释。

②.目的解释。

③.历史解释。

刑法的发展源流
④.比较解释。

中外结合比较
⑤.体系解释。

在刑法中的地位
注意: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具有唯一性,或者文理解释的
结论公平、合理,就不允许通过论理解释推翻文理解释的
结论,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具有多重性,则须伦理解释确
定法律的含义。

2.体系解释:
①.刑法用语的相对性:使体系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
法。

《刑法》是法律共同体系中的禁忌规范的整体,
任何法条都将其置于法律的整体中,结合不同的语境
和上下文加以理解,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可能
具有不同的含义。

②.同类解释规则:刑法中有许多概括式的规定,需要运
用于同类解释规则,即概括规定的内容有同质性,严
重的程度至少有等价性。

但是如果有的发条完全列举
的方法规定了犯罪行为,则不允许运用同类解释规则
随意扩大犯罪成立的范围,否则有类推解释的嫌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