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19:30 刑法公益讲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刘凤科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应讲义P30-P37)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
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
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
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
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
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
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
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 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
能从自然经验法则判断行为导致法益陷于现实危险,并直接导致实害后果出现,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
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由于其他原因,该结果仍会出现。
此情况下,仍应认定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
(4)重叠的因果关系。
2.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合法则的因果关系难以判断具体案件时,再运用条件关系的公式,判断结果是否属于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
条件说公式: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行为人的其他行为,则应通过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管辖的范围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具体判断思路如下:
首先,判断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否正常。
根据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判断,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那么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正常的,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
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那么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异常的。
其次,判断异常的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
(必须以介入因素异常为前提;如果介入因素不异常,则因果关系不会中断,不必判断介入因素与实害结果的关系)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该异常介入因素是否达到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
如果达到了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那么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引起结果的原因是介入因素。
反之,如果介入因素没有达到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只是稍微提前了结果发生的时间,那么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
事实认识错误
(对应讲义P58-P65)
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符合违法(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如果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构成事实不一致,就是事实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让行为人对现实发生的结果承担故意责任。
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
1.对象错误。
由于行为人主观上认错所欲攻击的对象,从而导致实际受害人与预期的攻击对象不一致,是主观认识的错误
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然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
在对象错误中,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结论一致:该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一罪。
2.打击错误。
由于行为本身的错误造成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是客观事实的错误(注意!此为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关键区别)
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
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甲举枪射击乙,打中了站在乙及其旁边的丙,导致乙、丙二人死亡。
对于甲的行为,法定符合说认为该错误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成立;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对乙的故意杀人罪既遂与对丙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3.因果关系的错误。
指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与行为人预想的情况不一致;只存在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内,不可能存在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内;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与既遂。
(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
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
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
由于故意的认定不要求行为人明确认识因果发展的具体样态,而只要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即可,所以,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2)事前故意(Weber的概括的故意)。
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
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有四种处理意见。
(通说: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体,按介入不异常的因素来解释,认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仅仅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故意犯罪已既遂)
(3)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
例如,甲准备将乙
的贵重物品搬至院墙外毁坏,但刚拿起贵重物品时,贵重物品从手中滑落而摔坏。
(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客观事实触犯A罪,主观故意触犯B罪的情形)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即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所发生的事实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构成(因而也被称为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
包括对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认识错误等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在责任主义原则基础上,以法定符合说为标准判断故意的成立,即在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的法律评价相一致的范围内认定是否成立故意犯罪。
如果主观与客观上不具有重合的范围,则不成立犯罪:例如主观想持有毒品、客观实施了持有假币的行为。
1.主观上想犯轻罪,客观上却触犯重罪,如果客观事实在法律评价上包含轻罪的客
观事实,则按照轻罪的故意犯罪既遂处理。
该种情形不可能成立重罪的故意犯罪既遂,因为行为人没有认识到重罪的客观事实(但对重罪事实可能成立过失犯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当刑法对该重罪规定了过失构成犯罪的情形时,成立重罪的过失犯罪;刑法未规定过失构成该重罪时,不成立重罪。
2.主观想犯重罪,客观上却发生轻罪的结果:如果主观故意在法律评价上包含轻罪
的故意,那么,根据案件具体情形是否成立重罪未遂,这种情形有两种处理结论:(1)当案件存在重罪的实行行为,并导致重罪的危险结果时,则成立重罪未遂,同
时也成立轻罪(既遂),认定重罪未遂与轻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必须行为符合重罪的实行行为、且对重罪法益产生了危险结果,才成立重罪未遂。
(2)如果没有重罪的实行行为,或者没有重罪的危险结果,则不成立重罪未遂,只
是成立轻罪(既遂)。
(三)故意与认识错误认定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1.对于不可能影响故意的认定与犯罪形态的所谓错误,不需要作为事实认识错误处理。
2.发生在选择性罪名内的错误,视为具体的事实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不影
响故意的认定与既遂的成立。
3.同一犯罪的不同加重构成要件之间的认识错误,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不影响故意的认定与加重法定刑的适用。
4.同一犯罪的普通构成要件与加重构成要件之间的认识错误,按照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