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
新《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区域活动为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平台。
因此,我们从承担多元智能课题以来,以科学区为切入点,为幼儿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一、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
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投放要与教育目标紧密相关。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与材料之中,是活动区活动的一大特点。
投放材料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即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例如:中班的“溶解实验”活动,我在科学探索区中投放盐、糖、奶粉、面粉等材料,并投放了相应的记录卡片。
幼儿在活动区中自己摆弄这些材料,通过实验,发现有的东西能溶解在水中、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活动内容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
又如:小制作“杂技平衡人”。
我将做好的“杂技平衡人”投放到科学活动区中,并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和制作示意图,幼儿在玩弄中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于是幼儿通过拆
装玩具以及制作示意图的指示,自己成功的制作出“杂技平衡人”的玩具。
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由此产生了,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科学活动区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
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时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
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等等。
因此,教师能否了解各个区角中的各种材料所隐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平日我们非常注重挖掘材料在科学活动区中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投放材料的目的性。
二、投放层层递进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做思考。
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根据多元智能主题的开展情况,注重为幼儿提供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的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识。
如在“秋天来探访”这一主题中,教师首先在科学区中投放孩子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自由的去观察,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树叶上面有许多的小道道,这时教师就组织幼儿集体讨论,经过讨论幼儿知道这些小道道叫叶脉。
这时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每片树叶上的叶
脉是一样的吗?”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进一步去观察,为了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区域内投放了拓印树叶的纸、笔,孩子们在拓印的过程中,对树叶的叶脉有了充分地了解。
随着主题的推进,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制作树叶标本、树叶粘贴画相关的材料,正是在一步一步的、多样性、开放性材料的提供下,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变得爱问、爱思考了。
三、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丰富性,可以认为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
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或相同材料的需要。
为了较好地实现我们的科学教育目标,我在科学活动区中又预设了不同类型的区角,有电磁区、力区、光区、水区……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的材料,使材料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匹配,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在电磁区中投放磁铁、铁丝、木头、橡皮泥、钉子、乒乓球等物品让幼儿自己摆弄,但幼儿的摆弄或观察仅仅停留在表面,为此,我又有意识得提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增加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如磁铁隔着垫板是否还有吸引力,磁铁吸力的大小是否与它的大小有关……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另外,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幼儿好模仿,他们
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的材料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四、注重幼儿探究的过程,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我非常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积极地引导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经验,充分运用幼儿各种感官,通过看、听、摸、闻、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让幼儿感知事物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如在“有趣的种子”主题中,我在自然角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种子,并为孩子们准备了放大镜。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之后切开观察其内部构造,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惊奇地发现不同种子的内部是不一样的,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来观察、记录。
最后,我把孩子们绘画的记录配上有趣的文字说明,制成一本厚厚的“种子主题画书”让孩子们翻看。
在“比谁站得稳”的活动中,原来站不起来的薄薄的书,小牙刷、筷子、圆珠笔等物品,在孩子们的手下,靠辅助材料的帮助,使其稳稳地站了起来。
孩子们一次次摆弄着,为自己的每一个探索结果而欢呼。
我们实施的“制作不倒翁”、“想站立的蛋宝宝”、“吹泡泡”等活动,都充分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操作摆弄,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幼儿要主动地与事物发生作用,帮助幼儿认识问题,学习解决问题。
探索的过程我尽可能地让幼儿独立完成,错误是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要靠孩子自己纠正,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自我更正。
当孩子在实验中出差错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说:再试一次。
”“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你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呢?”放手让孩子自己在交流和讨论中去发现错误。
通过区域活动,增强了孩子们
的成就感和科学探索意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推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活动。
五、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建立区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在教师有意识的组织下形成的,幼儿之间自发的交流、启发、合作是探究活动得以深入的关键因素。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基础。
我非常注重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有趣的种子”这一单元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为了激发幼儿对种子的兴趣,我和幼儿共同商量、制作了种子的标本,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进入该区域,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名称、特征等。
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问题“谁先发芽?”引发幼儿的思考,在幼儿充分猜想之后,及时地梳理了孩子们的经验,将孩子们的想法以大记录单的形式呈现在墙壁上,并创设“发现园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能够根据自己,及时地将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与小朋友共同分享、提升彼此经验。
每个幼儿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只有尊重孩子们的不同,欣赏孩子们的不同,才能真正让幼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在不同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实现科学活动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只有选择和投放恰当的操作材料才能让幼儿有更多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才能让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在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方面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