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保事故管理办法

生态环保事故管理办法

生态环保事故管理办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第三章事故报告第四章事故调查第一节外部调查第二节内部调查第五章事故处理第六章事故统计及归档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生态环保事故的管理,落实生态环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态环保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发生生态环保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

本办法事故责任追究适用于集团公司对事故企业,因事故发生而负有领导责任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问责和处罚。

第三条生态环保事故报告、调查处理、责任追究原则:(一)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二)调查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三)责任追究应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必追、追责必严”原第1页共8页则,对有关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生态环保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所属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或环境影响的事故。

按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故:(1)发生 30 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 人以上;(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4)1、2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三)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事故:(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重伤(中毒)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事故(1)发生3人以下死亡;(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本条每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2页共8页第二章职责第五条工程公司负责组织其总承包工程项目的事故信息向集团公司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的报告工作。

第六条建设公司负责组织其总承包或分承包(集团公司系统外)工程项目的事故信息向集团公司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的报告工作。

第七条集团公司生态环保管理部门接报事故企业上报事故信息后,负责按要求向国家生态环保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报告事故信息工作。

负责将政府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及时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并将责任追究落实情况报告国务院国资委。

第八条集团公司办公厅接报事故企业上报事故信息后,负责按要求向国务院总值班室、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部门的事故信息报告工作。

第九条集团公司生态环保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内部调查工作。

第十条事故发生企业负责组织对一般及以下事故的内部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委员会根据政府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结合集团公司事故内部调查组的建议,研究提出对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所属企业负责人政纪处分及经济处罚建议。

第三章事故报告第十二条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应建立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完善事故信息直报工作机制,按要求逐级进行事故信息报告。

第十三条各企业发生生态环保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须自事故发生之时起1小时内向本企业负责人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第十四条各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按照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于接报之时起1小时内向集团公司报告。

第3页共8页第十五条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集团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应责成有关部门按对口职责于接报之时起1小时内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事故信息报告,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发生单位的概况;(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波及的范围及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四)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经济损失数额大小、人员受害情况;(五)区域生态功能的丧失情况;(六)濒危物种的生活环境受破坏情况;(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采取的措施;(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联系人、联络方式。

第十七条事故企业应按事故报告时间要求,在事故发生初期、应急处置结束后,分别填写《生态环保事故信息快报》(附件),进行事故首报和终报。

在事故首报或事故终报信息后出现新情况或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30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变化当日填写《生态环保事故信息快报》,进行事故续报。

第十八条集团公司及所属各企业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根据事故类别、等级,确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类别及应急响应等级。

第四章事故调查第一节外部调查第十九条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调查的重、特大事故,集团公司、事故企业和事故责任单位应配合调查。

第二十条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调查的较大事故,事故企业和事故责任单位应配合调查。

第二十一条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调查的一般事故,事故企业和事故责任单位应配合调查。

第二节内部调查第4页共8页第二十二条事故内部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为:成立事故调查组、勘查事故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开展技术鉴定、进行事故分析、提出防范措施、编制调查报告、资料归档。

第二十三条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时,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或其委派的主管领导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集团公司安全、工程、人力、监察等部门负责人和集团公司生态环保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内部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发生较大事故时,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和集团公司生态环保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内部调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一般事故时,由事故企业组成事故调查组,参照本办法开展事故调内部查工作。

第二十六条调查结束后,调查组组长应组织召开会议,在事故原因分析、性质认定的基础上,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简要概述(发生时间、地点、单位名称、事故类型、事故等级、事故后果等);(二)事故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概况(成立时间、注册地址、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经营范围、证照情况、生产能力、劳动组织情况等,以及事故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关联关系);(三)事故相关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设施及生产运行状况;(四)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五)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六)事故原因分析及性质认定;(七)事故责任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八)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九)附件(与事故直接相关痕迹和物件的照片,事故现场示意图、工艺流程图、技术鉴定结论、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与事故调查报告有关的其他重要材料)。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二十七条调查组应当按照下列期限,向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生态环保管理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般不得超过60日;(二)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般不得超过30日;特殊情况下,经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生产管理部门或企业批准,可以延长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第5页共8页(三)下列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但应当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时向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生态环保管理部门或企业说明:(1)瞒报、谎报、迟报事故的调查核实所需的时间;(2)因事故救援无法进行现场勘察的时间;(3)特殊疑难问题技术鉴定所需的时间。

第五章事故处理第二十八条事故发生企业在收到政府部门的事故调查报告及事故批复后,应于2个工作日内上报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生态环保委员会结合内部事故调查报告和政府部门的事故调查报告及事故批复,按下列规定研究提出对负有领导责任事故企业负责人的内部处分建议,再按有关规定报相关机构决策。

如政府部门事故调查报告及事故批复中的责任追究高于下列规定的,依其有关要求执行。

(一)年度内发生2起及以下一般责任事故,集团公司责成事故企业对相关负责人依规严肃处理。

(二)年度内发生3起一般责任事故,分别给予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通报批评,分别给予企业总经理和相关分管负责人警告处分。

(三)年度内发生3起以上一般责任事故或 1 起较大责任事故,分别给予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警告处分,分别给予企业总经理和相关分管负责人记过处分。

(四)年度内发生2起较大责任事故,分别给予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记过处分,给予企业总经理记大过处分,相关分管负责人降级处分。

(五)年度内发生3起及以上较大责任事故或1起重大责任事故,分别给予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记大过处分,给予企业总经理降级处分、相关分管负责人撤职处分。

(六)年度内发生2起及以上重大责任事故或1起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分别给予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降级处分,企业总经理撤职处分,相关分管负责人留用察看处分。

第二十九条生态环保责任事故应与经营业绩考核挂钩,在年度考核时,按相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对于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事故以及不配合事故调查的,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从重或加重处理。

第三十条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生态环保责任事故,根据政府部门事故行政处罚决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处罚意见,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应进行一第6页共8页定的经济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