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传染病-鸡病课件 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

动物传染病-鸡病课件 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体温,呈淡绿或淡棕色。
• 随着病情发展,粪便中主要是尿酸盐。 • 产蛋火鸡的症状与育成火鸡的情况相似,同时伴有产
蛋量降低和蛋壳垩化等表现。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用8~10周龄中等大的火鸡进行感染试验,可见体重减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有的火鸡冠状病毒毒株如明尼苏达株和魁北克株能凝
集家免和豚鼠红细胞,但不凝集牛、马、绵羊、小鼠、 鹅、猴、鸡的红细胞。利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交叉反 应研究显示,火鸡冠状病毒与其他禽类和哺乳类冠状
病毒没有关系。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火鸡是自然或人工感染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唯一禽类,
• 提高育雏室的温度至雏火鸡感觉舒适为止,随着病群
状况的改善,再逐步降温。放牧的病群要注意保护, 免遭恶劣气候的影响。
• 常在饮水中加入犊用代乳粉,100加仑水中加入25磅,
应每日现配现用,保持新鲜。
• 在乳悬液中加入氯化钾(KCl),450g/100加仑饮水。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爆发时常用的治疗方法
减轻随患禽拒绝饮水和进食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火鸡 所处的环境条件对死亡率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在实验 条件下,幼龄火鸡的死亡率为50%~100%,年龄较大的 火鸡(6~8周龄)的死亡率可能接近50%。在野外,死 亡率在5%~50%之间,偶尔甚至更高。若采用保暖措施, 4~8周龄幼火鸡的死亡率可大大降低。8周龄以上的放 牧火鸡,死亡率可更低,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假如遇 上恶劣气候,死亡率也可达到25%~50%。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七、防 制
• 本病亦可由外界来源传入火鸡场。据观察发现,预防
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往返于火鸡场间的加工货车、 载重汽车、设备和人员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 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火鸡冠状病
毒性肠炎的方法。但抗生素及一些其他药物有助于减
少死亡,可能是通过控制继发感染而至。
胞浆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对火鸡胚培养的火鸡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研究表明,
本病毒含有RNA。在4℃条件下用氯仿处理10min可使病 毒灭活。于22℃pH3.0下处理30min,病毒的感染性没 有降低。在50℃处理,病毒可抵抗1h,甚至在有
1mol/l硫酸镁存在的情况下,此种特性仍无改变。
减轻和排泡沫状或拉稀粪。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本病的病原体为火鸡冠状病毒,将浮密度为1.16~
1.24g/ml的蔗糖密度梯度浓缩物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直径为135nm的颗粒,有囊膜花瓣状的纤突呈日冕 状。
• 火鸡冠状病毒与高免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但不
与血清或抗其他四种不同冠状病毒的抗体发生反应。 具有小囊膜的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进入间质上皮细胞
数日,肠道中的火鸡冠状病毒在-20℃以下的条件保存, 其活力可维持5年以上。清洁卫生及消毒措施很容易破 坏或消灭病毒。而在野外,只有那些能够彻底清扫和 消毒的建筑物才能消灭其中的病毒,而且需要经过3~ 4周以上才可以重新用来饲养火鸡。然而即使进行了完 全清群,病毒仍可在火鸡舍、运动场和牧场的冻结了 的粪便中仍可存活到下一年。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典型的潜伏期2~3d。通常在48h内出现临床症状。幼
龄火鸡突然发病,精神萎顿,体温降低,食欲不振, 体重减轻,排泡沫状或水样稀便。
• 火鸡不停地鸣叫,挤缩在一起寻求热源保暖。育成火
鸡群也是突然发病,采食和饮水量均减少,病火鸡群 精神萎靡,病禽表现头部及皮肤发暗,嗉囊外面的皮 肤起褶,排水样粪便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七、防 制
• 预防是控制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唯一办法。明尼苏
达州火鸡业就是通过在监督下清群,清除火鸡舍及其 周围环境的污染,在建新群前空一段时间等措施,成 功地消灭了该病。发生本病的火鸡场,要彻底处理所 有火鸡及其他禽类,对房舍、设备以及永久性建筑物 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由于带毒火鸡的粪 便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在建立新群前最好要有3~4周时 间空舍,使粪便和垫草中的病毒灭活。
动物传微染生病物学教案
禽类传染病专题
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
(蓝冠病)
Coronaviral Enteritis of Turkeys(Blue Comb Disease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一、病 性
• 冠状病毒性肠炎(CE)是各种年龄火鸡都能发生的一
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 该病的特征为精神沉郁,体温下降,食欲缺乏,体重
鸡、鸭、鹅与其他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均不感染。各种 年龄的火鸡均可罹患本病,但幼龄火鸡的敏感性最高, 症状严重,病死率也高,潜伏期2~5天。改善饲养管 理条件,如提高环境温度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恶劣天 气可使病死率明显增高。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康复火鸡,其粪便中排毒仍可持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研究结果显示,断食能引起相似的症状和类似的肠道
肉眼病变,但不能引起相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血液学变化:对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的血液学变化的
研究显示,除异嗜细胞的增多外,其他变化很不一致。 不同的研究者曾经见到淋巴细胞减少或增多,单核细 胞增多或不增多。其他的血液学变化如血蛋白过少、 血浓缩等,显然是由于断食而不是感染引起的。未见 单核细胞增多症。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六、诊 断
• 任何年龄的火鸡群均可发生典型的爆发,只要有冠状
病毒性肠炎的典型症状和特征性的病变,就提示可能 发生该病。精神萎顿,体温低于正常,厌食,体重减 轻和排水样粪便等症状。
• 由卡他性肠炎所引起的肉眼病变限于肠道。镜检所见
病变具有启发性,但不具诊断性。可将小肠盲肠以及 法氏囊的病料经滤膜过滤,然后接种火鸡胚或1~4日龄 的雏火鸡作感染性试验。野外病例和人工接种雏火鸡 或胚的肠道切片可被用来进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其 他鉴别实验。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七、防 制
• 用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作火鸡个体口服治疗,用
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混于饲料或饮水中 进行治疗,都能有效地减少死亡,但对发病率几乎没 有影响。据报道,三种呋喃类药物在实验感染中具有
预防价值,降低了死亡率,但对发病率没有影响。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爆发时常用的治疗方法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肉眼病变主要见于肠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肠
内容物呈水样并含有气体。可见到胶冻样粘液,偶见 管型。盲肠膨胀,充满黄褐色并带有恶臭的水样内容 物。肠粘膜表面可见有一些小的瘀点或小的出血点。
• 胸肌色暗而脱水,尸体极度消瘦,内脏器官通常无明
显变化,但偶尔也可见到异常之处。胰脏外观通常呈 白垩样,并有许多白色病灶。肾和尿道中偶尔见到尿 酸盐沉积,脾脏常常比正常时小。
• 饮水中加入最大允许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新霉素、
土霉素、金霉素、链霉素、或杆菌肽等。
• 由于喂饲高浓度的抗菌素,常继发肠道真菌病,因此
可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
• 加药的饮水连用4~5d后,正常处理饮水1d,然后再用
加药饮水4~5d,一般经10d后病群的饮食量便可得到改 善。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轻,摄入及排出的干物质与水分减少,直肠体温降低 等,这些症状和在断食状态下的对照火鸡所见症状基 本相同,临床经过常常超过10~14d,患禽需要几周时 间才能恢复体重,部分成年火鸡尤其是雏火鸡可能再 也恢复不到令人有满意的体重,因而火鸡群内出现大 小不一致的个体。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感染冠状病毒的火鸡群的发病率可接近100%,体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