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

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

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l9B8年撤县改市。

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米脂的姑娘美丽加花,颜色如玉。

貂蝉就是米脂美女的代表。

绥德,号称“天下名州”,这里的男子高大、威武、英俊。

吕布就是绥德大汉的代表。

一曲悠扬的《三十里铺》使绥德家喻中晓。

在清涧县出生的作家路遥,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从吴堡县走出的著名作家柳青,铸就了《创业史》;毛主席,在清涧写下了《沁园春·雪》。

李有源,在佳县唱出了《东方红》;门李季,在靖边留下了《王贵与李香香》。

神木县,古称麟州,又称“杨家城”,因著名的杨家将在此诞生,其故事令世代传颂。

诗人范仲淹,在《渔家傲·麟州词》中这样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

羌笆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

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

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

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

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歧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封神演义》中所提到的“西歧”指的就是该地区介于扶风和歧山的周原,当年周公在此降生时,有凤凰的鸣叫声,所谓“凤凰鸣矣,干彼高岗”。

自汉以来,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故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你的秦岭,在宝鸡地区留下了最美的一处人间仙境---太白山。

它被后人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动物乐园”、“天然植物园”等称谓,位于扶风的法门寺,因藏有佛指舍利,被称为“皇帝佛国”、“塔庙之祖”。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

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

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潼关:以水得名。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又因潼浪汹汹,潼和冲谐音,潼关也称冲关。

潼关作为关口,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废弃函谷关,于河滨之处拦路设关。

古潼关又路经两处,一为山路,所谓“细路窄与猿猴相争。

”杜甫题诗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另有诗人赞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故《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第一关”和“金陡关”。

潼关县,古称桃林塞。

商时,属定国;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汉时,称船司空县,因那时设有掌管黄河、渭河水运事项的部门而名;武周时,设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置潼关县,沿用至今。

韩城:龙门,是韩城最早的代称。

史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

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

韩城属韩侯国封地。

秦时设夏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

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

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

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

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

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其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

一时间,韩城大兴土木。

目前仍留有将近1.5万所四合院,因此,韩城有“小北京”之美誉。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

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

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

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

其二,安康盛产丹漆。

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安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有“中国莱茵河”美称的汉江横贯东西,安康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

安康所管辖的白河县为鄂陕门户,故有“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安康所属紫阳县,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

紫阳县的得名与宋代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张本叔有关,安康所属的岚皋县,以藤编和南宫胜境闻名天下。

岚者,岚河:皋者,河边。

城居岚水之滨,故名岚皋。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

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

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汉中市管辖的西乡和留坝两县之名,分别与张飞和张良有关。

张飞足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被封为“西乡侯”;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曾被封为“留侯”。

汉中的宁强具与羌族人有关,故又称宁羌。

南郑县,曾经是汉中的经济中心。

它的得名与郑国的灭亡有关。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戌所灭,关中地区的郑国被追东迁于郑(今河南新郑县),剩下部分郑国的百姓,抵达古褒国附近的汉江北岸,为纪念亡国,故名南郑。

汉中的略阳县得名,亦十分有趣。

该地有高山西障,时值过午就不见太阳,故名略阳。

汉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秦末,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最终成就了400年的汉室帝业。

东汉末年,张鲁自立为玉,占据汉中长达20年。

三国时,刘备取汉中称王,建立蜀汉政权,与吴、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屯汉中,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永载史册。

宋代大诗人陆游,从此地投笔从戍。

明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汉中高福兴自称“汉明皇帝”。

由此可见,夺汉中者定天下。

陕西县名的变化1、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人民日报》1月31日公布。

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发出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请示的通知。

国家文字改革委先后四批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简化字的实行引起了陕西13个县名字的改变。

(1)、户县。

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2)、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3)、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4)、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5)、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6)、彬县,原名邠县.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7)\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8)、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9)、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10)、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11)、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12)、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13)、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2、新设立、撤消、其他原因变动的县(14)、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