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较为典型,地貌复杂,具有多处断层,褶皱构造。

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遗迹使庐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

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自然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

针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特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形成原理等2实习概况2.1实习时间:2010年9月11日——2010年9月17日2.2实习地点:庐山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种类丰富。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地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和岩化作用明显,地层交齐全,岩性复杂,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因为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貌上属于中山。

尽管过去遭受人为干扰较大,但庐山地区植物区系仍然较为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较好。

3实习路线9月11日:街心公园→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初步了解庐山地形地貌,特别是虎背岭至五老峰之间的构造地貌类型;“月照松林”处的地质构造情况,岩石成分以及风化类型;牯牛岭一带的植物类型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庐山气象站的建设与布局。

9月12日:街心公园→女儿城水库→大校场谷地→博物馆实习内容为大月山一带地质地貌类型——河流袭夺,冰积地貌,岩石成分、构造等;大月山一带棕壤土壤剖面结构与成土过程;参观庐山博物馆。

9月13日:街心公园→芦林湖→交庐桥→三宝树→乌龙潭→小天池了解芦林湖冰窖,袭夺河流,跌水地貌,重力地貌马刀树的成因等;黄壤土壤剖面结构和成土过程,河流冲积母质的成因、特点等;黄龙寺三宝树的来历、特点、意义等;小天池成因,大坳冰斗等9月14日:街心公园→庐山中学门口(飞来石)→觅春园→如琴湖→停车场→大天池→龙首崖→白居易草堂实习内容有“冰桌”形成的原因,如琴湖冰窖,袭夺河,锦绣谷的断裂地貌以及重力地貌等,仙人洞停车场外自己动手挖土壤剖面,分析剖面结构、土壤类型等。

9月15日:街心公园→五老峰主要实习内容为五老峰一带地貌类型,断裂构造等。

9月16日:街心公园→天狗洞→植物园→望鄱亭→含鄱口→犁头尖主要实习内容有采集植物样方,分析植物种类、分布、株数等,了解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黄棕壤的剖面结构、成土因素及分类、性质等;观看冰斗、角峰等地貌组合。

9月17日:街心公园→三叠泉→庐山东门了解断裂构造地貌、跌水地貌等;红壤的剖面结构、成土因素及分类、性质等。

4实习内容4.1地质4.1.1庐山岩石的识别庐山野外岩石:⑴月照松林的石头:属沉积岩,结构为含砾砂岩。

判断依据:沉积岩内不可能有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多含有石英长石。

石头表面上有白色的线条,其原因是由于白色的长石抗风化能力强,周围其他岩石易风化,经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白色的线条。

⑵女儿城的岩石:长石石英含砾砂岩。

其表面的条纹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⑶假色有些矿物的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引起的,称之为假色。

庐山的石头多在表面上呈现假色,这需要在识别过程中敲开岩石使之露出新鲜的断面。

庐山地质博物馆内的岩石⑴珊瑚礁石灰岩:为354~295百万年陆表海内的珊瑚礁(鞋山)⑵冰川压坑及冰川擦口环痕石冰川漂砾,形成于110~90万年⑶大姑期冰川漂砾网文石,形成于100~90万年⑷鄱阳湖冰碛泥砾,形成于180~150万年(定金山)⑸大排岭期冰碛泥砾,形成于300~250万年(大排岭)⑹鄱阳——大姑间冰期残积红土,形成于150~110万年(马头)⑺大姑期冰碛石砾,形成于110~90万年(下青山)⑻冰川擦口环痕石,形成于110~90万年(赛阳)⑼冰川条痕石,形成于110~90大姑冰期(张家山)⑽大姑——庐山间冰期网纹红土,形成于90~40万年(妙智)⑾熨斗石,产生于庐山期冰期泥砾底部(大校场谷地)4.1.2庐山所经历的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⑴大陆地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2500~1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以前海槽由于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地壳结晶基底。

1800~1000百万年本区再度拉开变成大海。

1000~85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洋。

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

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火山岩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

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⑵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昔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大量植物群。

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为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⑶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200百万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

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块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4.1.3庐山地质构造⑴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通常因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原因,其地貌表现有显著不同。

分为单斜地貌和背斜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庐山构成褶皱地貌的山地有:五老峰单面山、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虎背岭单面山。

其地貌示意图如下:如上图所示,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经构造运动后本是背斜,但是由于其岩石成分为大月山石英砂岩,其抗侵蚀能力弱于大月山砂岩,故形成次成谷,而女儿城及牯牛岭原是东谷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

五老峰和虎背岭均为单面山,大月山为背斜山,七里冲和东谷为向斜谷。

⑵断层构造①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

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②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

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③龙首崖:相对高度三百多米,对面铁船峰可明显区分出断层的上下盘以及倒石堆。

由于断层发育时间较早,倒石堆已被植被覆盖。

4.2地貌4.2.1构造地貌⑴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通常因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原因,其地貌表现有显著不同。

分为单斜地貌和背斜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庐山构成褶皱地貌的山地有:五老峰单面山、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虎背岭单面山。

其地貌示意图如下:如上图所示,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经构造运动后本是背斜,但是由于其岩石成分为大月山石英砂岩,其抗侵蚀能力弱于大月山砂岩,故形成次成谷,而女儿城及牯牛岭原是东谷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

五老峰和虎背岭均为单面山,大月山为背斜山,七里冲和东谷为向斜谷。

⑵断层构造①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

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②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

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③龙首崖:相对高度三百多米,对面铁船峰可明显区分出断层的上下盘以及倒石堆。

由于断层发育时间较早,倒石堆已被植被覆盖。

⑶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

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

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内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

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4.2.2重力地貌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滑斜坡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因为斜坡重力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⑴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碎屑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①土屑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土屑蠕动的原因:干湿和冷热变化、冻融交替②岩体蠕动岩体蠕动的特征:垂直剖面形态:鹰钩鼻状向下弯曲;平面形态:不规则扇形或马蹄形;深度:一般为3—5米,有时可达10余米。

⑵崩塌: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的现象。

崩塌堆积地貌:岩堆、倒石堆、岩屑堆⑶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块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4.2.3流水地貌⑴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

这三种流水在庐山均有发育。

⑵分水岭与河流袭夺:整个庐山地貌风景区具多个分水岭,并发育有多次河流袭夺。

河面街即为分水岭之一。

河流袭夺的标志:溯源侵蚀、袭夺湾、反向河、断头河、裂点河流袭夺的成因: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

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两条河流纵比降的差异导致侵蚀能力不同,新河流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