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草地培育学原理

4草地培育学原理


草地 农业 系统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界面
牧草 Plant
草地 Grassland
草畜系统 GrasslandLivestock system 草地农业 生态系统 Grassland Agro-system
界面A Interface A
界面B Interface B 动物 Animal
界面C Interface C 市场 Human activity
任继周院士
Ren Jizhou (1924.11.7 -)
提出了草业科学的4个生产层、3个界面的基本科学框架,将 前植物生产层的生态功能和后生物生产层的加工流通纳入学 科范畴,体现了草业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持续发展的 观点;他所提出的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的理论 为草业科学基本理论开辟了新领域。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动物生产 植物生产 土地 动物产品 植物产品
三 因 子 群 四 个 生 产 层
前植物生产层 植物生产层 动物生产层
社会投入
社会收益
外生物生产层
三 个 界 面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因子群
社 会 因 子 科技
生产
生活
非 生 物 子
大气 土地 位点
生 植物 物 因 动物 子 微生物
生态系统定义: 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生物 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 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和执行一定功能的 动态平衡整体。
知识复习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 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动物生产层是传统畜牧业主要方面,植物生产 层是农业结构调整方面。 在当前退牧还草、前植物生产层与外生物生产 层生产潜力远没发掘(草产品加工、旅游等方面已 有较大发展)--- 张自和
2-3 草地生态系统的调控
了解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 ——利用与改 造(干预)有生命的一个动态系统。 包括:非生物的环境、生物因素(p38) 物理环境 :改变植物环境的有意识的活动 草地植物(新品种吉生羊草比野生羊草产量提高4~15倍) 家畜(牦牛) :选择与育种 其它生物: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
后生物生产层理论
(Ultra-biological production level)
草、畜产品加工、流通、交换和增值 •草产品:草捆、草块、草粉和颗粒料等;
•畜产品:肉制品、奶制品、毛制品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每年创造近万亿元“服务价值(2005)
郑度院士、姚檀栋研究员为主编的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 原隆升与环境效应》一书中提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创造 的服务价值达到近万亿元——9363.9亿元,占全国生态系统每 年服务价值的16.7%,占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0.61%。 森林、 草地、农田、湖泊、荒漠、沼泽湿地……各种生态系统都或多 或少在大气成分、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废物处理、 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和娱乐休闲等方面为人类 和自然提供着“生态服务”。 另外,大气成分调节价值占10.6%,气候调节价值占10.8%, 废物处理价值占16.8%,食物和原材料生产价值占2.6%和4.1%, 娱乐和文化价值占3.6%。 专家指出,虽然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 值还有较大争议,但当全球生态系统受到更大压力时,加强和 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显得极为重要.
11
羊 群 饲 料 需 要 量 ( )
草 地 植 物 贮 藏 量 ( )
羊群饲料需要量
9
羊 平 均 体 重 ( )
50 40 30
KG
羊群体重动态
7 5 3
% t
牧草亏供期
牧草赢供期
2 份
4
6
8
10 月
草地雪灾 (内蒙克什 克腾旗达里诺日镇)
在我国北方地区, 草地植物的生长完全制 约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表现出夏秋季的雨 季中生长旺盛, 产量高, 营养物质含量高, 而冬春季植物枯萎死亡, 牧草产量低, 品质 差。家畜动物, 虽然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本身 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波动, 。 但这种波动的幅度远远小于草地植物产量和 品质季节性变化 因此, 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家畜常常表现出 “夏活、秋肥、冬瘦、春死”, 生产力极为 低下。 季节畜牧业则有效地克服了自然放牧条件 下这种恶性循环。
第二章
草地培育学原理
本章内容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四个生产层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草地的发展演替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理论对指导草业生产的意义
2-1 草地生态系统
知识复习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基本性质: 一定的边界、两个以上的组分、一定的结构、特 定的功能。
云南省富宁县是黄牛主要产地之一,生产力都十分低。1984年以来,开 展了肉制品加工业,并从德国引进包装设备,其经济效益则显著提高,这是 致富潜力最大的一个层次。后次级生产的动力是市场需要,必须有专人组织 “产后”的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社会化服务。
中国通过加工增值:70%;而台湾130%;日本:240%;美国:270%
生态效益
倒金字塔
效益放大:“倒金字塔效应 ”
四个生产层理论对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肃北县为例:
• • • • • •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对草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 天然草地的日趋退化; 风沙肆虐、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草畜矛盾突出.
前植物生产层理论(Pre-plant production level) •科学利用草地资源, 维持草原的景观功能 和环境效应;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将生态治理和整顿放牧相结合.
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绿色植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特别是草食动物,利用它们特殊的消化功能,将经 济价值较低的植物形式的热能转化为营养价值与经 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形式的热能,并贮存于动物体内。
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只有12.5%(最高25%),若通过 草食家畜可把75%的植物转变为人可利用的.
畜牧业合理比例: 中国50% 美国60% 新西兰80~90%
前植物生产层(前初级): 以草原动植物及土壤、大气所构成的草原 景观(旅游)及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自 然保护区、城市绿地草坪)、人文历史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
植物生产层:传统的草产品生产(牧草或其它饲用植 物。如青草、青干草、草粉、青贮等)
动物生产层:传统的畜产品生产(家畜等草食动物的 肉、奶、蛋和皮毛等)
和生产劳动因素所构成的开放系统。
2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社会因子 社会因素-生产劳动因素(核心)的干预下,才表现
出农学特性。
能流、物流、信息流。 开放系统:向系统外不断输出产品。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The the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地境 Site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
前植物生产层 Pre plant production level 社 会 投 入 Social input
植物生产层 Plant production level 动物生产层 Animal production level
外生物生产层
Ultra-biological production level



传统的“土—草—畜三位一体”的草地农业系统
动物 生产
植物 生产
动物产品 植物产品
土地
植物生产与动物不平衡性 :时间、空间、种间 “草畜平衡”-草适应畜、畜适应草(以草定畜) Feed - Animal Balance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草地植物贮藏量
动物性生产:
在其自然转化过程中,动物自身大约消耗90%的能量,只有
10%的物质转化为动物热能。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饲料和家畜都经过人们长期培育以 后,其转化效益就不是1/10,已经达到1/5的水平。 对奶牛、肉兔、肉鸡来说,甚至可以达到1/3到1/2的高效率 水平。
美、法、英、德、日等国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的比值为
社 会 产 出 Social output
Pre-Plant Production Level Plant Production Level animal Production Level Post Biological Production Level
Social Output
Social input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一般不超过5-6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1、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亚系统,是由生物因素(植物, 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因素(Atmosphere,Soil)
•旅游业, 民族风情
前植物生产层理论 (Plant production level)
•牧草生产(天然草原); •高产栽培草地 (高蛋白或能量饲料);
•加强管理
动物生产层理论 (Animal production level)
• 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草畜平衡;
•发展现代畜牧业:畜种组合,畜群结构,改良
式中N为种群个体总数, r为种群增长潜力指数,K为环境最大容纳 量.
理论依据之二 :肥羔对饲草的转化效率最高. (10 月龄的羊每生产1 公斤肉消耗饲草10.411公斤, 转化 率为9.6 %,而4岁羊每生产1 公斤肉消耗牧草21.12 公斤, 转 化率为4.7%) 理论依据之三 : 冬春饲草的质和量大大降低, 因此在秋 季牲畜膘肥体壮时, 必须及时大量淘汰牲畜, 减少冬春牲 畜的掉膘和死亡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