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新审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新审定

第四单元生命礼赞
单元导引
生命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漫步新的人生旅程,你将会有新的收获,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组元,四篇课文,都是抒写生命感悟的精彩篇章。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从《纪念白求恩》中我们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加拿大共产党员,在中国抗日前线忙碌的身影。

《植树的牧羊人》让我们看到了布菲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缓慢地行走在荒漠里,狂风吹得他趔趄前行,他一边走一边播撒种子;他身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快乐地载歌载舞。

老人的行动和精神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的荒凉和凋敝,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精神,给人们带来希望和阳光!《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在悬崖上的遇险经历。

从《诫子书》中可以看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这是诸葛亮用生命为后代留下的修身立志的名篇。

阅读过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这些对人物品行的礼赞,对生活哲理的探求与思考,那理想的光辉和人物精神人格的魅力将激励我们为此执着地奋斗不息的。

课文聚焦
《纪念白求恩》一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同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

这位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靠着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从小时候的一次在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全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

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2.在对课文大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理清作者的思路。

3.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
《纪念白求恩》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 2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课时
《诫子书》 1课时
写作 2课时
综合性学习 1课时
13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1.学习梳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方法。

2.掌握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关于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及背景都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必须让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白求恩大夫的小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白求恩大夫》。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写作背景而且在头脑里会对白求恩大夫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本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配乐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同学们,有一种爱它可以超越国界而成为永恒;有一种情它可以超越生死而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种精神它可以流芳百世,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白求恩的美丽心灵,感受他那大爱无边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多媒体出示三幅白求恩的图像:一幅白求恩的头像,一幅白求恩纪念馆的塑像,一幅战场上白求恩为伤病员动手术的图像。

二、预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白求恩的小故事,教师多媒体出示白求恩的生平: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

3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写下列词语:
热忱纯粹鄙薄不远万里殉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
微不足道见异思迁
(2)学生齐读,并交流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②热忱:热情。

忱,真实的情意。

③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④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⑤鄙薄:轻视。

⑥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3.朗读课文,要求:标出段落序号,了解文体: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吗?
明确:议论——即对人、事物、社会现象或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小结:《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________的白求恩”这一句式作答。

明确: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2.作者是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出白求恩的这些精神的?
明确:对比
白求恩不少的人和一些人对工作的态度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对同志、人
民的态度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工作的要求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明确:通过两相对比,不仅映衬出白求恩的品质更加高贵,而且也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搞好革命事业,证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4.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作手法,试从段落中找出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
明确:“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而议论文中的“叙”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

四、赏读课文析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明确: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人。

”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五、拓展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1.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示可从不同角度谈。

(1)学习白求恩精神;(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者的事迹来谈)(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2.多媒体展示事件:用自己身躯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学生口头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白求恩这位伟大的英雄,让我们同样记住新时期的英雄们:我们不会忘记抗洪救灾的勇士;我们不会忘记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我们不会忘记为白血病患儿慷慨解囊的友人;我们更不会忘记汶川大地震中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用爱心构筑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事实、道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举例论证)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比论证)
结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