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说
课
稿
课题认识不等式
专业数学教育
指导教师孔花
班级2012级5班
姓名刘亭
学号20120233010
2014年4 月1日
一、课题介绍
本课程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一小节——认识不等
式。
二、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
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
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
述。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及其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是研究不等式
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
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
特征,形成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
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3、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五种不等号的使用方法
(2)了解不等式及其解的概念
(3)能根据文字列出简单的不等式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识别问题中存在的不等关系,并知道应用不等式知识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
维方式。
(3)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
学习不等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
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五、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理念:经历过程与获得结论同样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从问题情境出发,通过观察、讨论、计算、概括、归纳来解决问题。
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如图,小聪与小明玩跷跷板。
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聪的
身体质量为p(kg),书包的质量为2 kg,小明的身体质量为q(kg),怎样表
示p,q之间的关系?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和同学一起说出p和q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关系为:p+2>q或q<p+2
通过上面的实例,学生们切实经历了不等式的产生过程,体验到不等式是由于表示不等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模型.
接着师生互动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2个式子:p+2>q或q<p+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是等式吗?
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概念,类比得出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老师顺势引出本节课题:§8.1认识不等式
同时,老师让同学们回答不等号有哪些?
2、探索新知: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怎么买票合算?
问题1: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
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
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序列:
问题1:小方和小敏两人的建议,到底谁的比较合算呢?为什么?
同学们的探索过程如下:
小方:买27张票,付款:5×27=135(元);
小敏:买30张票,付款:4×30=120(元).
显然 120<135.
这就是说,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付款要少,表面上看是“浪费”了3张票,
而实际上节省了.
问题2: 我们只用120元就买了30张票,买30张票,我们不仅省钱,而且多买了票,那么剩下的3张票如何处理呢?
刹那间,同学们畅所欲言,相互启迪,有的说:“卖掉”,有的说:“到售票处退掉”.
有的说:“送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门外的其它游客”……发散性思维训练和思想
教育水到渠成.
问题3: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付的款还要少,这是不是说任何情况
下都是多买票反而花钱少?
如果你们一家三口去游园,是不是也买30张票呢?
为什么去的人少了,买30张票就不合算呢?
问题4:至少要有多少人去参观,多买票反而合算呢?能否用数学知
识来解决?
教师先指出:设有x人要去公园游园.
此时重点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探索,渗透分类思想.
(1)如果x≥30,则按实际人数买票,每张票只付4元.
(2)如果x<30,那么:按实际人数买票x张,要付款5x元;
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如果买30张票合算,则120<5x.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讨论完本问题后,引导学生用另一
种方法——不等式来进行认识,从而引出不等式。
(2)培养学生的类比、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比较,
从方程的概念和解,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和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2的回答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教
材中的用表格探究不等式的解的过程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下列各式中那些是不等式:
(1)x+1=2 (2) 5x-3>1 (3)x-6
(4) 7>4 (5) -4<x<4
例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一半小于-1 (2)y与4的和大于0.5
(3)a是负数;(4)b是非负数;
4、巩固练习
判断并纠错:
(1)“2x与1的和是负数”表示为:2x+1<0
(2)“a与b的差是非负数”表示为:a-b>0
(3)“a的2倍与4的差不大于5”表示为:(2a-4)<5
(4)“x的相反数与3的和是正数”表示为:3-x>0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归纳小结
①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且让学生讲解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②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6、布置作业
课本P42 习题8.1 第1、2、题; 思考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巩固。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力求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