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知识点整理(语
文版)
第14课《范进中举》
一、
字音
带挈(qiè)行(hánɡ)事
踹(chuài)
兀(wù)自
绾(wǎn)
腼腆(miǎntiǎn)啐(cuì)
星宿(xiù)
嗑(hé)西北风
避讳(huì)
二、词语解释
无名业火:佛教用语:指怒火。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三、文学常识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章回小说。

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四、
主题: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
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五、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范进发疯。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第二层(6--9):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静斋拜会范进。

第四层(12):范进赏银给胡屠户。

六、人物形象
1.范进: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课文刻画范进中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

七、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

如范进把两锭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范进说“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他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拳头一伸一缩,一揣,及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3.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小说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

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至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

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通过这些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

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段。

课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

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未必多见,但热衷
科举、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有的甚至是读到须发皆白,中了举欣喜若狂,落了榜痛不欲生乃普遍现象。

小说在此基础上合理夸张,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更典型,更能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4.课文的语言通俗、洗练、富有表现力。

如写范进卖鸡:“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卖。

”寥寥数语,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写报录人送喜报:“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进来……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连邻居也“飞奔到集上”去找范进。

为找胡屠户为范进治疯,另一个也是“飞奔去迎”,这一片欣喜若狂的景象,都是因为范进中了举!
小说中还使用了很多群众的口头语言、谚语和俗语,如“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撒泡尿自己照照”等等,这些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

八、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功名,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
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着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九、思考与练习重点:
(一)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范进中举后,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答案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二)
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到第八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这几段写的是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治疯。

主要写的是范进。

正面写了范进的语言、动作,如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简直不敢相信,惟恐是梦)“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得到确认后,极度兴奋,一拍,一笑,意味深长)忽然一跤跌倒,不省人事。

醒过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受不住了。

“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他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真是丑态百出,可悲可叹!)。

作者通过对范进
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这部分还写了众邻居及范进家人、胡屠户的反应。

从邻居送来米酒,极度献殷勤,飞奔着去找范进,去迎接胡屠户,报录人的想出治疯的“妙”计,老太太哭,娘子愁,众人劝胡屠户为范进治疯等,这些都是为烘托这场闹剧,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范进身份的变化,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强化了课文的讽刺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