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草 船 借 箭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2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3[①周瑜为何要明知故问?]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②周瑜为什么强调“这是公事”?]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4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③一个“只”字,1☜2①周瑜明知故问,设好圈套加害诸葛亮。
明里是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3②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4 ③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并且诸葛亮对完成任务已胸有成竹。
这个字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
④难句解析:周瑜自以为诸葛亮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支箭,他必死无疑,以为阴谋得逞,所以让诸葛亮写下军令状,如果诸葛亮做不到就可按军法处治。
他大喜过望,还设酒席招待诸葛亮,实际是暗藏杀机。
显示了什么?]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④周瑜高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⑤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诸葛亮立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周瑜暗自高兴。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十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
诸葛亮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5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6[⑥从周瑜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周瑜让鲁肃去探听消息。
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7[⑦跟鲁肃要这些东西,说明了什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⑧为什么诸葛亮特别叮嘱鲁肃呢?]8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⑨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5⑤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他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联系前后文,即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⑥可以看出周瑜气量狭窄,嫉贤妒能,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治他的罪。
7⑦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8⑧因为周瑜也非常聪明,如果他知道诸葛亮借了这些东西,可能会猜出诸葛亮的用意。
即使猜不出用意,他也会千方百计阻挠,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以使自己的奸计得逞。
⑨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没有提到借船的事,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实、守信。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周瑜不明白诸葛亮怎么造箭。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并要求对周瑜保密。
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9[⑩为什么要等到四更时分?]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10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诸葛亮约鲁肃一起去取箭。
11 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要擂鼓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自信?]12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诸葛亮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
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3[为什么把船掉过来?]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14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曹操上当,诸葛亮“借箭”成功。
9⑩因为这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也就不明虚实。
10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11擂鼓呐喊,在大雾中,曹军不敢贸然出击,这样就可以利用大雾天气,前去“借箭”。
12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
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击。
13“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14·武侯祠·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三天后,诸葛亮亲自率船,借大雾逼近曹营,“借”来十万多支箭。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15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的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周瑜知此内情,自叹不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3.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4.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草船借箭》的挂图。
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15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的第一句话。
同时,周瑜自叹不如,也表现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督:读dū,不要错读成dù。
惩:读chéng,不要错读成chěng。
寨:读zhài,不要错读成zài。
饮:读yǐn,不要错读成yìn。
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
(1)加一加。
“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组一组。
“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1.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借”字展开的。
因此,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围绕“借”字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经过怎么样?“借箭”的结果如何?2.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尽量让学生通过模拟文中各个人物的表情、语气,读出各自的心理情态。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度量、有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