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粪发酵

牛粪发酵

2.1 温度
1.1 供试
材料
1.2 试验
处理
nuclear生物发酵剂处理牛粪试验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得到快速发展。

养牛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
千万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生活。

然而,养牛业的副产品——粪便未经科学合理处理,长期堆严重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养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试验利用生物发酵剂对奶牛场的牛粪进行生物处理,nuclear生物有机肥项目作为养牛业配套技术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2 尿素 市场购买,含氮≥46%。

1.4 观测项目
2 结果与
1.1.1 生物发酵菌剂nuclear,有效活菌数≥1.0×108个/克。

试验过程中记录每天的温度变化情况、异味变化趋势和菌丝生长情况。

试验结 试验共设牛粪1000kg+菌剂0.4升+尿素3%和牛粪1000kg+尿素3%两个处理,每 试验于5月23日进行,在处理第三天开始测定各料堆距表面30cm处的温度变化情择三点,记载其平均值,不同处理料堆温度变化情况见见下图。

通过图一可看出,发酵第三天对照温度高于处理温度,从第七天开始,处理温度
不大,一直处于50℃以上。

对照温度在第七以后逐渐下降,始终低于50℃。

在试验过程中,外界温度在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外界温度对料堆内的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两处理之间温度的变化差异主要是 2.2 物料外部特征
1.3 试验
方法
试验时将牛粪平铺,均匀撒入生物发酵剂和尿素,撒料时尿素与生物发酵剂分别堆成2.2m×1.7m×0.5m的长方体。

牛是反刍动物,消化力强,同时饮水多,因此牛粪细致,含水量高,粪内空
粪内含食用后的玉米秸秆,增加了牛粪的通透性,在试验时没有再人为添加农作物秸秆。

加入生物发酵原来的黄褐色变浅,从第8天开始,在料堆表面形成明显的菌丝体,垫圈或食用后的玉米秸秆,在微生物内的玉米秸秆颜色随牛粪发生变化,表现出原来的形状,用手触之有坚硬感,不易破碎。

在试验结束时 2.3 发酵后牛粪营养成分的变

试验结束后,每料堆采取五点取样,每样点在料堆表面下30 cm处取样500克,
厂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测定结果见下表。

表 不同处理物料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单位:%
项 目 全氮 全磷 全钾 总养分 有机质 水分
处 理 2.68 2.67 0.936 6.286 57.5
对 照 2.56 2.14 0.996 5.696
增减% 21.4 24.8 -6.4 10.36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生物发酵剂处理的物料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均比对照增加
经过处理后的物料有机质比对照减少5.9%,这可能是在堆积初期微生物繁殖旺盛,有机质分解迅速,随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外,复杂的有机质象纤维素等也被分解,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

3
结论
3.1 牛粪中加入生物发酵剂,可使牛粪在3—5天内温度升至50℃以上,并保
粪发酵温度影响不大。

3.2 发酵腐熟的牛粪内形成大量菌丝体,颜色变浅,垫圈或食用后的玉米秸
来形状,用手触之不易粉碎。

经生物发酵剂处理的牛粪养分比对照提高,商品性能相应提高。

3.3 利用生物发酵剂处理养牛场的牛粪是一种使牛粪迅速发酵腐熟,养分
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促使千科学合理处理,长期堆积在养殖场周围,对牲畜的健康生长和环境都造成的牛粪进行生物处理,快速消除异味和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探索理,每处理重复1次。

剂分别撒入,上面再铺一层牛粪,共分三次撒入生物发酵剂。


试验结束后,分析检测养分含量、有机物等指标。

变化情况,共计测定21次。

测定在每天上午11点进行,每料堆选
理温度高于对照温度,一直到试验结束,温度升降幅度
验过程中,外界温度在30℃左右徘徊,与两处理之间的温度变
温度的变化差异主要是有无生物发酵剂而造成的。

粪内空气不易流通,分解缓慢,发热量少,有冷性肥料之称,一般难以发酵腐熟。

试验选用的牛物秸秆。

加入生物发酵剂的物料,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第四天粪便的异臭味基本消失,物料颜色由的玉米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软化,干燥后用手触之易碎。

对照物料在第八天颜色变浅,混杂与物料易破碎。

在试验结束时,作为对照的料堆内,没有明显的白色菌丝体并有粪便的异味。

00克,五点混匀后以四分法获得1000克样品待检测。

样品由某肥
单位:%
水分
照增加20%以上,全钾含量则略低于对照,而总养分增加10.36%。

,有机质分解迅速,随着料堆温度持续在55℃以上,有机物质中除残留的
致有机质含量下降。

,并保持近15天,微生物是温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外界温度对牛
玉米秸秆软化,用手触之即碎。

对照颜色褐黄色,秸秆仍保持原
能相应提高。

,养分升值,减少污染的科学方法,应加强推广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