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弱质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惠农政策;农业科技
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制度变革和技术变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从低水平起步,历经困难和曲折,逐步走上了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劳动力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科技进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得到显著加强,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这期间,我国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造就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目前的51%,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
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动力机制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完善,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四)农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
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源泉,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技入户项目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总体素质的提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成长。

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长期以来阻滞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种新矛盾、新挑战仍不断显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与改革初期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目前,我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三分之二,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至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相当多的农田作业仍以人力和畜力耕作为主,与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在水稻育种等多个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偏少,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紧密型合作方式比例较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企业和农户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制。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

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特别是农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相关服务十分缺乏,服务管理也不尽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及对策
当前,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已经形成,条件基本具备,机遇非常难得。

要以农村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型农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保障,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内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适当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继续完善和加紧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第三部门协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切实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

财政投入要适当向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配套节水工程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倾斜,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制约,还应该在部分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

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动植物育种、信息技术等战略性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强化市场化农技推广组织的培育,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级财政要大幅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继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重点要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集群,使它们真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要逐步建立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特别是要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打通各种阻滞,引导和扶持农民通过合作社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四)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建设。

要制定财政、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型国有农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要积极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

要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特别是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要努力营造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创业的氛围,使他们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