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1.2植物病毒与噬菌体发现与研究时期(1929 -1956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相关的植物病毒对于研究病毒起源和病毒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头几十年,科学家发明了纯化酶(蛋白质)的方法。
病毒的第一张“图片”来自X 光结晶拍照,图片显示棒形晶体有一个不变的直径,以六边形排列,里面含有RNA 和蛋白质。
[3]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的第一张电子显微照片是用德国制造的一台显微镜拍摄的。
这些照片都证实了病毒颗粒的棒形结构。
加拿大医学细菌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对痢疾患者的粪便进行过滤,很快从过滤的乳状液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并且加以培养。
细菌不断生长,覆盖了培养皿的表面。
德赫雷尔偶然观察到清楚的圆点,上面没有长出任何细菌。
他把这些东西称为乳样斑,或称为噬斑。
德赫雷尔把这些使细菌形成噬斑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紧接着他发明了病毒学研究领域沿用至今的方法。
1.3动物病毒研究发展早期(1989-1965)科学家们发现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可滤过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只在活动物组织中复制。
确实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例如由蚊虫为媒介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受感染组织中可见的特殊病理包涵体(病毒),甚至可引起癌症的病毒病原体。
在整个研究初期(1900-1930 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病毒,鉴定了其大小(使用不同孔径的滤器)、研究了病毒对化学或物理制剂的抵抗力(例如酒精、乙醚等)和致病作用。
仅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病毒是千差万别的病原体。
一些病毒甚至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痘病毒可在暗视域光学仪器中看到)。
一些病毒可被乙醚灭活,而另一些则不能。
病毒性疾病影响每一种组织。
病毒引起慢性或急性疾病。
它们是持续存在的病原体,或者周期性发作。
病毒可能造成细胞的损坏或引起细胞的增殖。
早期的病毒学家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他们研究的病原体,并且常常由于病毒的种类繁多而不知所措,但对他们的研究必须有所承认。
各种研究思路、技术成就和试验材料在病毒学领域立即产生了两种影响。
首先,它们使科学家们开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种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的疫苗。
1798 年至1949 年,使用的所有疫苗(天花、狂犬病、黄热病、流感)都是在动物或含胚鸡蛋中培养的。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在长颈瓶中培养的猴肾细胞中生长的。
其次,为研究病毒进行的细胞培养开始了分子病毒学的新时代。
对培养中的动物病毒的第一次空斑检验是用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的。
它使科学家们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与当代对噬菌体一样的详细和重要的分析。
1.4 现代时期:1960 年至今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对病毒中重组DNA 的革命发现了逆转录酶,绘制出SV40 病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DNA 克隆将血红蛋白克隆入SV40 病毒,研究基因治疗针对SV40 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将λ噬菌体载体用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等重大突破性试验进展。
在肿瘤病毒学中分离到引起人类肿瘤的病毒EB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卡波氏肉瘤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以及鲁斯氏肉瘤病毒癌基因的发现。
在疫苗研发中成功研制出沙克和萨宾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乙肝病毒疫苗一重组亚单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和肿瘤,首次用于消灭的疾病天花病毒疫苗。
不断的新药开发也为与人类病毒的斗争带来了曙光,比如针对胞疹病毒一2 的药物、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一HIV 病毒的鸡尾酒疗法、干扰素-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人们不断探索威胁人类的流行病病毒,它的进展包括探知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漂移和及变异、首次对AIDS 的描述、1983 年和1984首次发现HIV 病毒、朊病毒病的认知及其机制的解释、用高通量核普酸测序的方法阐明病毒和病毒毒力的进化关系等。
[4]现代病毒学主要是以细胞培养研究发展起来的,它十分详细地描述了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学家们证明了病毒基因组或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这使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工具对受感染或未受感染宿主细胞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索。
随着这种方法的成熟,这些问题变得更为详细,不再是一般人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病毒学家们又重新研究自然宿主动物,或者相关的动物模型,探讨新的问题。
利用一些病毒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影响病毒毒力的基因及其功能。
如何减轻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症状是未来研究的主题。
2 人类病毒的研究发现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
已经确定的如,伤风、流感、水痘等一般性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严重疾病。
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例如,人疱疹病毒6型与一些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可能相关。
此外,原本被认为是马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玻那病毒,现在被发现可能能够引起人类精神疾病。
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
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
例如,能够引起感冒疮的单纯疱疹病毒可以在人体内保持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潜伏”,这也是所有疱疹病毒(包括能够导致腺热的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能够导致水痘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
进入潜伏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苏醒”后,能够引起带状疱疹。
一些病毒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
这类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受到慢性感染的人群即是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相当于储存了保持感染性的病毒。
当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携带者时,这一疾病就可以发展为流行病。
流行病学研究是用于在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及时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链。
防治措施是针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
发现病毒源和鉴定病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旦病毒被鉴定,其传播就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阻断。
当没有可用的疫苗时,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采取消毒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
通常受感染的病人需要与其他健康人群隔离开,而对有接触过病毒的人需要进行隔離檢疫。
大多数人和动物的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不会有患病的迹象和症状。
病毒性疾病的潜伏期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但多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已经得以确定。
在潜伏期之后,会有一段“可传染期”,即此期间受感染的个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个体。
对于了解可传染期和潜伏期的长短对于控制疾病的爆发也非常重要。
当疾病爆发导致一个人群、社区或地区中有反常的高比例患病者时,这一疾病就被称为流行病;如果疾病传播到世界范围则被称为瘟疫。
病毒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主要病毒有人類乳突病毒、乙肝病毒、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肝炎病毒可以诱发慢性病毒感染从而导致肝癌。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可以导致热带痉挛性瘫痪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
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宫颈癌、皮肤癌、肝门癌和阴茎癌的成因。
在疱疹病毒科中,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能够导致卡波西肉瘤和体腔淋巴瘤。
[5]3 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3.1 天花的消失人类历史上十大传染病之一天花由同名病毒——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
天花之所以在历史上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与天花的特性密切相关。
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惊人。
天花病毒有不同的种类,对人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
大多数的天花患者会痊愈,死亡情形常发生在发病后1或2周内,约有30%的死亡率。
[6]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感染天花的病人通常是以支持疗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制高烧或疼痛,同时也会以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天花病毒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问题。
采用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由来已久。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孙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
到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一种危险性更小的接种方法。
他成功地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
现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绝大部分相同,而对人体不会致病。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3.2 流感防治之道疫苗接种目前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
当疫苗和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抗原匹配良好时,在65岁以下的健康人群中可预防大约70%一90%的疾病发生。
老年人注射疫苗后抗体滴度较低,对流感相关上呼吸道感染仍保持易感,但疫苗对预防下呼吸道病变和并发症仍有效。
疫苗必须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且需甸年接种,但一般不推荐全民接种,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在下列人群中接种疫苗:(1) 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