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原因探析摘要:西北民歌从唱腔到唱词都具有西北豪放、凄凉之美,这种特征是与西北的地理、文化和民俗紧密相连的。
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关键词:西北民俗;民歌风格;地理文化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忽视了西北民歌中的凄凉美,就不能对西北民俗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也不能领会西北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民歌与民俗的关系民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群众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浩如烟海的民歌就如同一部生动的民俗史,浸透了劳动人民的心血,饱含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情趣和思想。
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如果不了解民歌,就不能了解人民群众在漫长的时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民歌的自然和朴实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它与历史同生,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积淀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
民歌通常曲调比较简单,歌词比较通俗,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能够反映出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甚至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西北民歌的粗犷豁达以及词曲中透露的隐隐哀伤之情正是西北地区底层劳动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
西北民歌指的是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的民歌,民歌体裁也非常丰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这两种最具代表性,代表曲目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泪蛋蛋》等。
民歌能够反映地区的习俗,西北地区的民歌也不例外,歌词内容大多与婚丧嫁娶有关,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多表现情人间的离别伤感和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感慨。
西北民歌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西北人民的苦难心酸,但是主题却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西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民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当人们感到烦恼、忧愁或者幸福快乐的时候,常常会借助民歌来抒发心中的情绪,让心灵回归平静。
在广阔的西北地区,人们无论是劳动还是休息,无论是休息还是恋爱,结婚或者葬礼,都有歌声陪伴他们,可以说,研究歌声是研究西北民俗最为直接的途径。
民歌与民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大多数的民俗都伴有相应的民歌,反过来说,大多数的民歌又反映一定的民俗现象。
没有民歌,很多民俗活动就失去了原本的光彩,离开了民俗,民歌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民歌与民俗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多民族画卷,它们相互影响和依托,将西北人的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民俗都只能在历史书籍中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再亲身体会,而民歌却经过人们口口相传保留下来,成为研究民俗最珍贵的活资料。
西北的民歌承载着千千万万西北人的心声和期盼,浸透了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绪尽情宣泄出来,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西北人豪放的性格,走进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的灵魂深处。
二、西北民歌凄凉美的表现形式西北民歌在形式上和美感上具有辽阔、慷慨和雄浑的特点。
慷慨之中饱含对生活和自然的不断斗争,永不屈服的情感,苍凉悠远。
西北地区多为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气候干燥寒冷,在这里生活必须要与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因此民歌也大多音调高亢,充满斗争精神,质朴中带着坚毅和深沉。
西北民歌中的高亢明朗主要是由于其旋律中主音的下方四度音与上方四度音的突出支持,形成了鲜明的四度跳进音程,从而产生了高亢明朗的风格特点。
其民歌风格中的凄凉美与特定的民俗、地理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凄凉美的审美风格特点是由黄土高原的文化孕育而成的,笔者研究了西北地区常见的民歌数十首总结出了西北民歌凄凉美的表现形式。
首先从音调上来说,西北民歌大多声调跨越的极大,音调具有夸张性和丰富性,这种音调特点决定了西北民歌苍凉、悲壮的凄凉美。
例如在民歌《走西口》中,主要描绘小妹妹在送亲爱的情郎走西口时的不舍与担忧,句句倾吐着思念,旋律主要分为四句,每一句都是下行的音调。
运用了传统民歌中不常用的旋律来表现内心情绪的复杂,“fa”这个音节有点类似于哭泣的声音,被大量运用到《走西口》这首民歌中。
妹妹内心的悲凉经过旋律多次的回旋终于在最低音时结束,情感极为沉重。
《黄河船夫曲》则运用四度五度的上行旋法、升高与下滑的音高来表现力量、坚韧,又带有明显的悲怆深刻的凄凉感。
其次从唱法音色上来说,由于西北民歌比较高亢,一般人很难用真声音唱上去,通常都要用假声来唱,假声唱出的音色本身就比较悲伤,带有哭泣的声调,加上音调和情感的夸张更为这种苍凉平添了凄楚。
例如《放羊调》中最后两小节仿佛是哭声,《地主长的是虎狼心》用愤怒和近乎咆哮的音调来表现底层人们的心酸和无奈。
最后从西北民歌的体裁来说,民歌的题材和歌词也普遍反映出凄凉美的意境,民歌有描写在地主的压迫下底层劳动者的心酸,例如《地主长的是虎狼心》讲述的是长工和农民的心酸;《卖娃娃》表现的是国民党统治下西北人们食不果腹,经历灾荒的凄惨生活;《脚夫调》讲述的是脚夫们虽然非常努力但还是改变不了命运的凄苦之情。
这些体裁都表达了西北人民在自然灾害、阶级压迫下的种种悲惨处境和痛苦凄凉的心情。
另外,西北口音中特有的鼻音特点有助于在民歌中体现悲怆之情,鼻音使得音韵带有凄凉感,秦腔中就有很多哭音是用鼻音的形式来表现的。
三、形成西北民歌凄凉美的原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人民,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有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等等多种因素,本文从地理和文化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说,民歌的风格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江苏民歌温婉秀丽,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这与当地气候湿润,河流纵横的环境特点是分不开的,怡人的环境加上丰富的物产让人们的心境格外平和,民歌也大多表现人们幸福的生活和聪颖细致的性格特点。
而西北地区属于高原地区,西北民歌的地理范围是:中国大陆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包括阴山附近的巴彦绰尔盟及阴山以北乌兰察布高原,这里有爬山调,笔者注)、祁连山以东(包括祁连山以南的河湟花儿区,即黄河与湟河交汇地带及其附近地区,笔者注)的晋、陕、甘、宁、青及内蒙古西北。
黄土高坡在蓝天下一眼望不到头,气候干燥寒冷,人们为了获得食物不得不和大自然常年做斗争,所以民歌就比较粗犷豪放,高亢嘹亮,质朴中又带有严峻和深沉。
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只能用嘹亮的歌声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出现了很多山曲,例如爬山调、花儿和信天游等,在曲折蜿蜒的山曲里行走,歌声帮助他们驱走了旅途的疲劳,打发漫长的望不到头的山路。
另外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常年占用土地导致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十年九旱,由于经济尚不发达,交通比较落后,形成了一个长期封闭的环境,人们只能依靠创作民歌来打发时间,因此诞生了很多经典优秀的民歌。
如甘肃的《山歌》就是一例。
整首乐曲节奏自由,音程跳动大。
最后四小节旋律走向总体下行,表现劳累过度,盼望天黑的痛苦等待。
河套平原虽然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但是农业生产也长期受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困扰。
内蒙古高原区寒暑温差过大,冬季十分漫长,常年受霜冻和冰雹袭击,黄土高坡更是绝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北风送土形成黄土高原,流水冲刷形成高原,信天游、山曲便在这风沙与沟壑山峦的变迁中诞生。
沟壑发展,农田减少,90%的耕地被暴雨洗刷而走,土地日益贫瘠,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致使产量年年下降,甚至颗粒无收。
其次,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从考古资料上就能够看出,西北人们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艰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夏商时期开始西北一带饱经战争之苦,战争规模宏大,几乎摧毁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春秋战国对西北地区的影响更是毁灭性的,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人骚扰的首先就是西北人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在西晋时西北地区有了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中。
西晋以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以及这些政权与南方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当时民歌和文学作品都有反映。
这些文学作品也给西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凄美之情也被嫁接到了民歌中,阴森沉重,伤感凄切,具有浓郁的凄凉美色彩。
隋唐五代以后直到近现代,西北地区一直是各代争夺政权的主战场,长期的战争,使本来自然地理经济就较恶劣落后的西北雪上加霜,民生维艰,由此孕育了深沉而凄凉这一基调于民歌之中。
西北人们饱受战争、政治以及分离之苦,歌声中充满着凄凉和悲怆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我国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人文特征一直是大众目标的焦点所在,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在研究西北民俗时,从西北民歌的分析中就能看出西北人们所特有的刚强和坚毅。
西北部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而民歌又是这些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歌之魂。
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为自表的艺术瑰宝,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是黄土地的声音,它载送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1]苏娟.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浅议西北民歌“花儿”[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陈开颖,蒲亨强,彭华.西北民歌悲剧性特征研究现状及其应用于音乐创作的四时期与三流派[J].电影评介,2008,(17).[3]陈开颖,蒲亨强.悠悠黄土情凄凉声咽中——西北民歌凄凉美初研[J].宜宾学院学报,2007,(2).[4]陈开颖.西北民歌凄凉美表现及其地理历史文化成因[J].作家,2008,(18).[5]蒲亨强,关孟华.新见纷起百家争鸣——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