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摘要:本文浅谈自己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第四章《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理解,并对其中所提到两点根本问题,即教育公正与知识价值问题作简单分析。

然后结合分析,来理解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正知识价值多元化
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也是西方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与越南的战争和人权运动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背景下。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成为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这部著作既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美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期所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布鲁贝克从高等教育的合法存在的逻辑基点——高深学问出发,在“认识论”教育哲学和“政治论”教育哲学两种主要的哲学观下对高等教育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治学的道德和作为教会的大学等实际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本书中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即是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书中的具体问题都是以这两种哲学观为基础,然后就具体的问题作出的具
体分析。

在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它的服务对象一般只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这时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

但当20世纪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由于高等教育在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责任,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转为社会让每个适龄青年公民的一项权利,人人都应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维持高深学问的水准呢?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即使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因此,如何保证质量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所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

布鲁贝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高等教育:权利还是特权”、“英才主义与平等主义”、“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标题下探讨了问题的历史渊源、理清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及哲学思考,最后认为,解决质量与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立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应创办初级学院之类的新型机构,因为它既可以为四年制学生提供学术性学院头两年的课程,还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和补偿性、职业性的训练,并向青年和成年人开放继续教育。

布鲁贝克指出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高等教育与中学后教育之间的差别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

因此,不应该因一些新型大学的学术水平低就轻视它们,美国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多样化
的,必须具有某种灵活性以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

其次,具体到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教育公正与知识价值。

就教育公正而言,首先我们得真正理解究竟何为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权利的平等享有还是不同能力的不同分配,抑或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特权。

关于教育公正即可分为正反两方来理解,一方是正方即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为有能力的人提供,应该是一种英才教育、精英教育;另一方是反方即是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为大多数人所享有,主张教育的民主化。

正方的观点主要有:(1)教育公正是教育机会与才能相匹配,为有能力者提供相应高等教育;(2)教育内容对学习者的要求所致;(3)教育经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4)大学不是万能的。

反方的观点主要有:(1)每个人都应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史公民的责任和权利;(2)人的能力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得到发现和发展;(3)关注全体公民的能力发展是民主社会的要求。

关于知识论与知识价值: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知识论主张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了解更多人类本身及人类生活环境。

由此,知识论中的知识价值可体现为一方面是研究性的知识,即可以满足人的“闲逸好奇”及人的求知本性;另一方面是实用性的知识,即在研究性知识的探求上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及自己的生
活环境。

正如纽曼所说的“好的知识必定是有用的,但有用的知识
不一定是好的”。

最后,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回归到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关键问题:教育公正和知识价值上。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了到马丁·特罗所谓的“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许多问题,从布鲁贝克的哲学观点来看,就是对教育公正与知识价值认识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公正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但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有限,这样无形中剥夺了一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而造成教育不公平。

其次,知识价值的问题。

目前,对于知识价值的问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作者在“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这一章节中关于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观点不失为可借鉴的方案。

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不再是狭窄深奥的,而是由许多种专门知识组成的,这些专门知识有的较深奥,有的较浅显易懂。

正是由于这种新型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现在的大学之门才向更多的年轻人敞开。

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多元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包含如下
内容:高等教育层次的多元化、等级的多元化、类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另外,各具特色的高等学校,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等教育层次多元化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可以设置多种学位层次,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学位等等级多元化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可以拥有多层等级的高等学校。

此外,公立与私立高等教育并存也是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基本体现。

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重要功用之一,是在于能够有效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多种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高等教育多元化具有如下优势:(1)它能立即对几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作出较好的反应;(2)在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时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3)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每一个价值体系都不会因和其他体系直接摩擦而付出沉重代价,因为每一组价值观念的忠实信奉者至少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避开他人的锋芒而迂回前进。

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各种价值观念和利益相互牵制,相互妥协。

因此,只有高等教育多元化。

才能兼顾各种互相对立、互相矛盾价值观念。

既然如此,那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呢?应该是为对知识感兴趣的人服务,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或对知识的延伸价值感兴趣的人服务。

高等教育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人们来选择,走进还是离开。

高等教育应该有这种胸怀和气魄。

这是高等教育的应然状态,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追求。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李铁芳,从高深学问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赵军,高等教育哲学的补白与旁释——兼谈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5)
[4]周国平,哲学是永远的追问[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卢晓中,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评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0(2)
[6]王伟宜,高深学问——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7]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