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标志,但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义不容辞,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一、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三、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注重情境创设。
在作文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
如在一次擦黑板之后,我走进学生中向学生“诉苦”:每天擦黑板时,粉笔灰飘得满地都是,如果能有一种吸尘粉笔擦,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也纷纷应和我。
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想采取什么办法来帮你解决昵?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了。
有同学说要一把“自动扫把”,可以自己按时扫地吸垃圾;有同学说要一支“警告笔”,发现写错字时马上发出警告提醒你……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我想要……”,学生疑
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
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
2.让写作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平时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呼呼的北风刮过神奇的黑竹沟,同学们正在教室上课,鹅毛般的飘雪翩翩而至,我带领全班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不一会儿,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
我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
回到教室,同学们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感受。
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同学们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黑竹沟第一场雪》诞生了。
3.积累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
所以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这就要让学生养成广泛吸收积累之良好写作习惯: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如何汇
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
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加强训练。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还必须从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
小学生作文能力不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还在于对语言、知识、思想、认识、情感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于平时的材料积蓄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要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要对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并遵循先易后难、先现象后本质的原则。
如训练学生认识能力,第一步可训练他们怎样认识事件的开始、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第二步再训练他们去认识事物的重点和细节,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先练句,再练段、练篇,最后达到完整、规范、生动,做到有条不紊,逐步发展。
5.注重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不能唱独角戏。
教师可以充当作文讲评的组织者,把表演
的舞台还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各抒己见。
这样的讲评比教师一个人口沫横飞效果要好得多。
以我最近的一次作文训练为例子。
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黑竹沟的……》的作文,我请同学上讲台朗读,并讲讲自己认为哪些地方较精彩,还存在哪些不足。
然后同学们针对此文,发表意见,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台上台下产生互动,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的作文讲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我,发表观点,接受不同意见,既满足了成功的欲望,又培养了善纳忠言的品质。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共同关注和努力,把作文教学搞得既有“趣”又有“味”,把优质作文教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