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 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
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
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
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为什么老于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
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
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
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
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
“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书中具有不同的义涵。
B.“道”作为形而上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文章由“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性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创生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传家宝侯发山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
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四十年,父亲吧嗒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喽。
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大水,你老爷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
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就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
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
有一年,我下河教人,上岸后发起高烧,在医院躺了半月。
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钱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他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
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蓠,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
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孙子。
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回来。
这时,门外传来踢踏踏的脚步声。
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
”随着话音,进来几个村民。
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酒和菜肴。
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春子啥时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
娘还在家忙年呢。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父亲摆起了渡。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人一次两元钱。
龟孙!父亲火了。
你到底要干啥?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放屁!是咱大欠亲们的!其实,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
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每天大概30个来回……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他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
乡亲们的眼神,少了温度,多了敌意。
有时还当着他的面,指鸡骂狗。
一年后,村里来了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有村民幸突乐祸,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于要失业了。
春子淡淡一笑,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从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了。
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然后哈哈一笑,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狗日的春子。
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一个心性质朴、懂得感恩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先写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后又写乡亲们在春子摆渡收费后眼神的变化和桥架起后的假意关心,意在说明乡亲们虚伪、自私的一面。
C.小说语言质朴,不管是叙事、描写,还是具体到人物语言,都用到了方言土语,使得小说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全文充溢着乡土风情。
D.小说开头部分以父亲之口讲述家族世代义渡乡亲的历史,一方面使行文简洁自然,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父子因职业传承产生的矛盾冲突。
5.小说以“传家宝”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分)6.小说结尾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暗物质:迷失的大多数周宇峰暗物质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指可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
但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
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首次在实验中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他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
他由此推断,后发座星系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其中应该存在大量暗物质。
然而这一革命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之后不断有研究支持他的观点。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70年,其时,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对仙女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两位科学家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精确地测算出非常遥远的星体绕星系的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心区的可见星体上,那么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变大而减小。
但他们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
这意味着要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正确的,要么星系中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分布在星系的非核心区,并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
经过大量的后续研究,暗物质存在这一推论逐渐被天文学界广泛认可。
但正如前文所说,观测到的现象也有可能意味着万有引力定律是需要修改的,而并非由暗物质引起。
目前尚未找到一个修正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能够统一解释主要的观测事实,而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来理解这些观测事实,要相对容易得多。
暗物质虽不可见,但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连。
比如,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能导致光线弯曲。
如果暗物质大量存在,其所产生的引力必然会改变“路过”它们的光线的走向。
科学家在天文观测中发现,我们看到的星系的形状和它们的实际形状不相符,这说明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了,因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
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总物质的85%以上由暗物质贡献,构成天体和星际气体的常规物质只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