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一、课题名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二、课题研究时间三、概念的界定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型”,是指教学指导思想打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冲破师资的限制,打破课程局限,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
四、研究背景及意义(一)对传统教学的反思: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闭合化。
课堂教学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唯书至于上,照本宣科的现象。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甚至致使学生长期违背良知,在课堂上说着假话、套话、大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思品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开放化,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2、小学思想品德课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闭合化。
长期以来,学校是思品课唯一的上课场所,语文老师是思品课唯一的组织者、引导者、授予者。
地点与师资的局限,使思品课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有些学生在校一套,在家是另一种表现。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整合,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历练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闭合化。
历来小学思品课的评价者无非是班主任和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以评价全面。
评价要打破简单化,实现主体互动化、过程动态化、内容多元化,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手段。
五、研究目标(一)研究主要目标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二)项目目标和阶段目标1、制订实施方案。
学习理论、制率实施方案。
2、探索实验。
(1)吸收低年级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的优点,用新课标理念研究高年级教材,试着把思品课与社会实践课、中队活动、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
打破思品课内容的闭合。
(2)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
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声像资料的设计。
(3)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3、总结成果。
探索实验、总结成果。
4、课题总结。
成果评论、课题总结。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1、关注教学观念的转变(1)整合教学与学科课程。
(2)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4)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2、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观点: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途径:第一,社会调查。
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
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3、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个别性--表现为:“我会学”;体验性--表现为:“我爱学”;问题性--表现为:“我有发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4、关注思品课堂教学活动化增强实践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要从"活动"的目标、内容、环节、组织各方面来优化整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
5、关注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6、关注教学评价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过程。
五、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汇报课。
小学思品课小课题研究----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中的应用作者:梁国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设计、去模拟、去探问、去重现案例,通过体验,进行换位思考,将外在情境、情感、观点等,通过甄别、遴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动。
要发挥思品课教学的道德驯化功能,体验式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
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观点得到理解、问题得到解决、参与得到支持,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体验,通过换位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重组,从而形成学生的善心、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人生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体验,按内容分,可分为情感体验、情境体验、场景体验等;按过程分,可分为反思性体验、访问式体验、探究式体验、实践式体验、阅读观赏式体验等。
我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体验式教学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扮演心灵共鸣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呢?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父母的难处》一课,有关农民工对孩子的愧对,养家赚钱和陪伴、教育孩子之间的矛盾。
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在讲授“弱势群体”时,我设置了个游戏:1、闭着眼睛走到黑板前,并闭着眼睛写一句话;2、用一只手系鞋带;3、不用说话和书写,告诉同桌一句话。
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气氛非常热烈。
这个案例,需要用到情境体验和探究式体验、实践式体验。
通过体验,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的艰难、孤独、恐惧以及渴望帮助等心理,从而让同学们认识到,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保证。
二、课堂辩论明理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我是独生女(子) 》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列举了周围人对独生女(子)的评价:自私、吃不了苦、不合群、缺少独立性,你同意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要发扬身上的优点,改正缺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一样。
三、课外实践知行合一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我是共和国公民》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也明白自己的义务。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到“爱是付出,也是收获”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也设计了体验: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你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帮助了别人时,别人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回忆反思,学生体验到,帮助了别人,会得到别人的友情和尊重,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快乐,从而自然得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结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
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在行动上下功夫,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
在前面思想基础的奠定下,此时,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框架,现在就是要怎样把这个意识概念拿出来,用于实际之中,这时我先是让学生查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哪些做得好,继续发扬,哪些做得不够,立即改正。
今后又打算怎么去做,接着老师举出一些例子,让大家说说,你遇到这些事会怎么办,如:见邻居家小宝跌倒了,你连忙过去扶他,可小宝哭着不肯起来,小宝妈妈跑出来一看,说你怎么欺负小宝呢? "让学生讨论发言。
这样使学生的思想、行动都更进一步,从而很好的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而育人的目的。
四、换位体验形成品质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我来做市长》一课中,有一组名为“市长在忙啥?”的故事。
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市长的职责范围,能处理哪些事情?“清扫积雪”、“夜间噪音”“疏通下水道”这些琐事也要惊动市长吗?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为公民的义务和将来承担的责任。
再如《特别难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
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