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求创造的人生 追求诗意的人生

追求创造的人生 追求诗意的人生

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诗意的人生叶朗今天我主要就关于人生和治学方面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要求。

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淮南子》中的一段话,其大意是: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种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即“不得乐也”。

为什么?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

眼睛和耳朵是我们的主要感觉器官,也是主要的审美器官。

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

这时,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他就能喘口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把他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他就会感到更加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颠,看到日月星辰、壮丽的山河,岂不大哉?岂不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一种精神。

我们经常说“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就是指除了作为个体之外,我们这个世界对于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何在。

冯友兰先生经常讲:“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但是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人生都是有限的,但同样是有限的人生,内容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我们经常说某人胸襟比较宽或比较窄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就是指一种可被人感觉到的气象或格局。

中国的学者,不仅要做学问,还要讲究涵养和气象。

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

人生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

过去有人说某人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

第二个层面是事业。

事业是不同的,做学问是一种事业,做军事家、外交家等等都是事业,比尔?盖茨也同样是在做事业。

人生总是要成一番事业的,对我们来说则是要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做一番贡献。

第三个层面是审美观,也可以说是诗意的层面。

这个层面是超越俗物和功利的。

不同的人审美也不同。

朱光潜先生讲过三种态度:对一棵树,科学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

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功利的,一个则是欣赏性的。

但是,审美是要超越功利的,我们不能总被功利的东西占据头脑,不能让功利把审美赶跑了。

我个人觉的,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关键是怎样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事业的层面可以升华到审美的层面。

在事业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意念,这种创造有时可上升到审美,凡是审美的东西都是创造的,都是新的,当事业上升到创造时,可与审美相当。

反过来,审美的东西也有助于事业,我国古代很多学者如柳宗元、王夫之等都强调这一点。

有人说审美只是在游山玩水,这是不对的。

游山玩水之中可以广阔人的心胸、陶冶人的情操,这对于成就大事是很重要的。

若一个人的心胸狭窄、急躁,没有一颗平和的心,是做不成大事业的。

审美对于鉴别力、对人生是重要的,它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

相反,它依赖于对人生的体验,若对人生无体验则对艺术的体验也就不能达到一个高度。

就像一个儿童欣赏梵高的画,看到画面上的星空、向日葵觉得很不像,其中的意义他是体会不到的。

我们系里有一位教授,他是一位书法家,今年重阳节邀我去登泰山。

他说今年的重阳节很不一般,是1999年9月9日!这位教授已经77岁了,今年是他第36次登泰山,开始我还想是不是坐缆车坐到一半再往上爬,后来一想这位教授77岁了都能爬上去,我也应该能。

这样我们就一级级爬到山顶,一共是6811个台阶。

最后,教授对我们讲,泰山不仅是自然风景山,还是文化山,它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自然遗产,同时也是文化遗产。

一个地方同时是两个遗产是很难的。

为什么是文化遗产呢?因为泰山的文化精神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登!教授说泰山是高而可登。

这个登不仅是指登山,而且也是指人在不断地提升自己。

教授指给我说,你看这些挑夫,我采访过他们,他们其中有些人已挑了二十年,每年要出勤300天,每天要登6811个台阶,二十年算起来要登多少个台阶!这些挑夫很沉默,挑起来很平稳,很有节奏。

他说这就是泰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

这就是审美,这种审美若是没有人生体验是难以达到的。

人不能老是忙于俗务,这会使人生体验过于局限。

所以审美与人生体验是相互关联的,人生的这三个层面:俗务、事业与审美要贯穿起来,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搞人文学科很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很强的理论思维,要善于向深处想问题,文章的理论色彩要浓,讲来要有新意有启发。

这种理论思维能力表现为一种理论感,即当你读别人的著作时,能一下抓住最有用的东西。

自己在写作时,理论感会帮你把握住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指引你朝某个方向深入。

这种理论感需要一种理性的直觉。

科学的发展有时不是靠逻辑的思维和推理,而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理性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一个搞文科的人若没有这种理论感,其研究很难有大成就。

我经常看到有些人看了很多书,但他从书中抓住的常是很一般的东西;有些人写了很多书,却都是平平淡淡,就在于缺乏理论感。

如今文艺界中常有一些概念搞不清楚,如京剧中有一种说法,说京剧的特点是“写意”。

写意是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有其特定内涵,但这些人却搞不清其内涵,认为写意就是不写实,就是虚拟。

但虚拟并非写意。

虚拟有一套程式,这个程式是严格的。

如舞台表演中的动作,开门时先把门栓打开;窗是向外开的,不能向里;挑担子不能是轻飘飘的。

这是虚拟,不是写意。

说这些,就是为了说说理论思维、理论素养非常重要。

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把古今中外的书都拿来念一念,会把自己提高一个高度。

第三点,要重视基本的文化素养,知识面要宽。

现在有些人急于求成,但却连基本的东西都不懂,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

80年代哲学系搞过一次助教进修班,有过一次文化考试。

我问了这样几个题目:最近翻译出一本书,在序言中大骂黑格尔,这本书是什么?因为一个学者搞学问必须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关心出版界的情况。

但这个问题却没几个人答得出。

我又问:东汉第一个皇帝是谁?这些问题却有人不知道,有的甚至说宋代第一个皇帝是隋炀帝,还有的说是李世民,李世民怎么可能跑到宋代当皇帝呢?这些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具备,搞什么都不明白。

有一个学校的教授发表了一篇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文章,但据说这位教授从没读过《论语》。

连《论语》都没读过,怎么能做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呢?还有一个教授写文章说中国文化中假冒伪劣的部分太多了,这个观点当然是对的。

但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说:荀子说过,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为也”。

他认为这个“为”即“伪”。

还有的学者作报告把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为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

这都是笑话,但这些笑话都是真实的东西,都是因为对基本的文化素养不够重视。

因此知识面一定要宽,不要出一些基本的错误。

第四点,希望大家下功夫精读几本书。

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可扩大眼界。

一种是精读,有些书必须精读。

一个人要提高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必须精读几本书。

朱熹与学生谈读书的方法,常使用“味”,说:读书要着意玩味,字字咀嚼,觉之有味。

精读一本有意义有滋味的书,可使人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满,可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为这些有意味的著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曾为同学们开过一个100本书的书单,我说若真正读过了这100本书,做人做学问就有了根基,说的话、写的文章就不一样了。

现在有些年轻人怕人家看不起,写文章时口气非常大,以为这样别人就能看得起他。

但口气再大,人家听起来也知道你没有根基。

《论语》这本书就必须精读,为什么?因为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不能不铸造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的影响。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把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同时,由于《论语》与中国文化有血肉联系,中国历代思想家对它做出过无数阐释,它的内涵已大大超过了原来的内容。

读《论语》,我感觉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论语》中有很多话到现在仍很有意义,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

又如《庄子》,闻一多说《庄子》是眺望故乡,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

这是对《庄子》的最深刻的理解。

按此理解,《庄子》是一本哲学书,同时又是诗歌。

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功夫读几本书。

好好读上一本书,会使自己受用一生。

•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诗意的人生•叶朗•著名美学家,北大哲学系、原宗教学系、艺术学系系主任,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 1999 11 8 的讲座中,勉励同学们珍惜北大的学术环境,追求有创造有诗意的人生,同时还讲了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方法。

叶教授开宗明义 ,指出青年学生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他说人生总要有精神追求,追求的东西一定要有格局。

格局大致有三种,一是柴米油盐的俗事型;二是急功近利的事业型;三是超越功利的诗意审美型。

这三者互相贯通,转化,“凡是美的,都是创造的”,我们应用审美的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涵养自己的气度,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胸襟要宽,格局要大”。

叶教授还勉励我们珍惜北大的学术环境。

他说北大的学术环境有两大特色:一是对文化的深切关怀,乃至献身;二是有培养大学者的传统。

要传继北大的学术传统,就必须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要有理论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

为此,就要熟读古代哲学名著。

第二,要有基本文化素养,知识面要宽。

第三,要下决心精读几本书,就是所谓“熟读玩味”。

第四,要超强度的使用力以突破你潜力的极限,达到你力所能及的制高点。

第五,要有严谨、科学的学风。

既要能大胆做,还要能小心求证。

叶教授最后讲了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知识。

他说,要写一篇论文,首先选题要有创造性。

选题不宜太快,要观察一下相关学科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选题不宜太大,提倡“小题大做”。

其次,材料要快,以便能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要注重平时积累第一手材料。

再次,要注重提炼论点,“论”是论文的“灵魂”,同时也要注重分析。

有论无析则为“断”,断不成文。

最后,文章写作要紧实,结构严密,围绕中心,要有干净、利落、简洁、通畅的文风。

文章完成后不要急于交稿,要反复修改、拔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