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 脏腑辨证

9 脏腑辨证

第九章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归类方法形成很早,《内经》已提出了按脏腑进行辨证的观点。

如《灵枢·本神》说:“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气厥沦》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分别归类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病状,并对脏腑的相互传变有所论述。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

《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诸篇,从而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孙思邈《千金要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张元素《医学启源》,李东垣《脾胃论》等,均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脏腑辨证有较大的充实和发展。

至此,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

明清时代,张景岳、绮石、李中梓、王泰林、叶天士等医家亦极重视脏腑辨证,他们主要是从不同脏腑病证分别进行研究而卓有成效。

解放后,在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历代医籍的整理、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使之较早编入中医院校教材,并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

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

如在脏腑实证中,有寒、热、痰、瘀、水、湿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虚之别,只有探明病因病性病机,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

脏腑辨证与病因病性辨证之间,有着相互交织的“纵”“横”关系,临床既可按脏腑病位为纲,区分不同的病因病性,也可在辨别病因病性的基础上,再根据脏腑的病理特点,而确定脏腑病位。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角度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侯。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折脏腑病变所属证候,仔细审辨其内在联系。

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的必备基础。

中医用于临床的辨证方法较多,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尽管各种辨证方法独具特色,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密切相关,而且脏腑辨证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较确切,纲目清楚,内容具体,有利于对辨证思维的指导,也有利于对其它辨证方法所述证候实质的理解。

因此,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主要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之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