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安全文化主题内涵外延与发展阶段研究(通用版)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安全文化主题内涵外延与发展阶段研究(通用版)一、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人们都希望生命光辉灿烂,希望健康长寿,追求幸福美满。
然而,这一切没有安全作保障,顷刻之间可能化为乌有!所以安全对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主题。
“注意安全”是人们常见的关照。
正是这不厌其烦的老生常谈,才使安全时时刻刻回荡在人们的脑海,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从而起到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的巨大作用。
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
分心走神,匆忙上阵往往顾此失彼,因而酿出祸端。
因此,长鸣的安全警钟如及时雨,使人清醒,使人遵章守纪,杜绝事故,保障生命,减少损失。
每项安全规程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每项防范措施都是杜绝事故的安全带。
安全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各项防范措施的不断完善,大都是付出沉重代价后换来的。
安全的敌人是麻痹和侥幸。
多少人或因麻痹和侥幸而失败,或因毫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丧生。
安全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安全正面对着现代科技和突发事件的挑战,我们应当超前预警,提高预防能力和就对速度。
安全联系千万家。
因此,对安全生产工作要坚决克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观念,彻底消除“把安全管理工作只当口号喊在嘴上,只作条文写在纸上,只供检查贴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安全只有全员全方位、全天候地齐抓共管,及时彻底地消除事故隐患,让每个人自觉自愿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弯,才能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全回家去!”二、强化安全意识搞好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之中,各类安全事故的频频出现,给社会、企业等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身伤害。
如何有效地预防与减少这类伤害与损失,是我们急切解决的问题。
对此,笔者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中感到,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首要的前提与任务,就是要重视安全意识的灌输。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
从意识的能动性而言,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人们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因此意识的存在会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抑或阻碍作用。
安全意识的形成是需要过程与方法的,对此应当从三个层面着眼与实践。
首先,是做到对规则的认知,这是安全意灌输的第一个层面。
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教育、安全交底、违章处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大家按照规章、规则执行和操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安全意识的强化灌输。
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我们的落脚点就是把管理对象假定为“无知者”。
这一思维定式的形成,对于我们全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积极与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简言之,作用体现有三个方面:①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针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全面地制定出各项制度与规程,从而保证对施工人员行为的制约;②必须系统地、细致地做出各种工序的安全交底与安排,保证施工的人员及设备、财产的安全;③重视做好安全教育,在员工中全面确立安全意识,如此对待“无知者”方能做到确保安全生产。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决定了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及水平偏低。
由于是高危行业,各类安全隐患较多,这种矛盾的存在也是我们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大难点。
对此,将管理对象假定为”无知者”,会完全改变我们的管理行为与方法。
这样会让我们从基础抓起,从全面抓起,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时抓起。
在强化对规则的认知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层面的意义所在。
在实践中我们会对所有的施工队伍、施工人员推出企业及有关部门各类管理制度与规定规程,签定执行与遵守各项协议,真正将管理行为落在实处。
通过安全意识的灌输,使全体员工从感性上得到对规则的认知。
其次,是做好对安全意识的导入;安全意识的导人实质上是让被管理对象从“无知者”转变为“知知者”。
这里我们不妨回顾在鲁布革水电站发生的一段情节:某月28日隧洞进尺已达280m,再干三天,工人超额奖金数量可观,但洞内突然出现了塌方迹象。
工人要求冒险继续开挖,而日方工长命令停止开挖进行喷锚支护,双方争执不下,工人以罢工三个班拒绝执行命令,矛盾开始激化。
这时日方项目经理泽田富治紧急召集工人开会,他并没有简单压服,而是首先向工人们讲明大成公司管理项目的宗旨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二、进度第三”……此段情节中,日方经理的安全第一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安全意识的体现。
他传达给工人们的信息是一种真实的意识导人。
综合国内外大量的建筑安全事故统计分析,约占事故发生总数80%以上,是由于人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操作引起的。
究其根本就是安全意识的欠缺。
因此在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在每个参与施工人员的脑际当中建立起安全意识,当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安全生产教育,诚然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而是采取诱导的方式让施工人员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让他们从机械地执行制度规程,认识到执行这些制度与规程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对安全意识的导人,是从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开始的。
我们针对建筑施工生产的全过程,从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火险、职业病八个方面进行辩识分析,并按风险级别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与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及应急方案、预案,将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各类隐患及风险,从逻辑思维中“模糊的”定性分析,转变为较为科学地、较为“清晰的”程序化地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之后在对危险源全面辩识的基础上,我们将辩识的过程,划分的风险等级,应对的方案,授之于每一位施工人员,目的是要每个人从意识上清楚“危险为什么危险;危险到什么程度;危险的后果;怎样处置危险”。
这就是我们灌输建立安全意识的基本内容与教育方法命令与号召是必要的,然而意识的接受与提升才是最根本的。
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与手段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
在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施工的蝶翠华庭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再次,是要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从意识的概念而言就是关于意识的能动性。
当人们的行为成为自觉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就收到了真正的成效。
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这点体现得非常清楚。
谈到安全生产,人们会提出许多的关键问题,甚至是十个、二十个,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应当抓住安全意识灌输这样一个主要环节,让每一个人从执行制度开始接受培训教育,逐步形成行为的规范,逐步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上升到通过意识的能动性来指导安全生产,做到预见隐患,消除隐患。
诸如经过了意识的灌输与意识导人之后,我们的很多员工在头脑中逐步提高了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了自觉的行为规范。
在实践当中经常会有施工人员找到我们安全管理者告之:外用电梯司机不让我们装材料--原因是材料超长了;聚苯进场了不让卸车--未放到指定安全地点;有些外埠送料人员在现场抽烟了,也会受到施工人员的制止。
从这点点滴滴当中我们感到,安全意识的提高,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而重视安全意识的灌输则是企业领导者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目前我们很多企业领导也在强调重视安全工作,强调安全第一。
而实践中往往是以工程量、质量、工期为业绩标准,很难拿出泽田富治的精神与意识,明确地阐明“安全第一,质量第二,进度第三”,在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要将安全意识上升到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强化。
当我们把这个“第一”真正地摆在了第一的位置时,一切困难和隐患相信都是可以克服和避免的,只要做到这点,安全生产就会是可以控制、可以把握的。
试想,当我们每一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树立起了牢固的安全意识,并且能够指导我们的安全行为,预见消除不安全因素,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从而也真正实践了我们重视安全意识灌输的最终目的。
三、安全的内涵和外延1引言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
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伴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
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谈论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但反过来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恐怕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备和科学。
以致于不管对安全作何定义,都很难包容一般意义上安全的内涵。
2安全的定义为了获得安全的原始含义,先从词意和典故考虑,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1)安全在希腊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受伤”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卫生”(Salws)之意。
(2)“安”字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可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等,可谓无损则全。
为了获得安全的真实含义,从安全的科学层面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到了安全以下的定义:(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
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凡此种种,要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把复杂的安全内涵表述清楚是异常困难的。
这犹如“最优化问题中寻找最优解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一样,难以走出这个局部区域”。
因此,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安全概念。
3对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采用自然辨证法定义技术创新哲学的思考方式,不从正面去解释技术创新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回答它。
笔者就是从安全的子系统: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伦理与外延(信息网络安全等)来回答安全的本质。
3.1安全是一种文化--安全文化文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所以,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认识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