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货发展历史

期货发展历史

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回顾中国期货市场自1990年诞生以来经历了风雨曲折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大干快上、盲目发展导致了随后数年的清理整顿、低迷沉寂,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体系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门打开、价格放开”的新形势使各行各业面临更加剧烈的价格波动风险,政府和企业对加强风险管理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需求日益强烈。

这一大背景下,期货市场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开始得到重新认识,期货市场保证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日益显现,期货市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运行出现了质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行业地位有效提升中国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得到增强,管理层对期货市场的态度开始发生明显转变。

2000年底,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期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证券市场整体建设的战略来认识期货市场”,2001年初,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标志着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宣告结束开始步入规范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相关决定再次明确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继续强调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进一步明确了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期货市场已经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法规框架初步形成自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十五”期间,是一个法律法规框架逐步搭建的时期。

2001年5月24日,五部委联合制定《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2002年1月,证监会修订颁布了《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同年5月,证监会修订颁布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使得期货纠纷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又一次扩展。

可以看到,“十五”期间的期货市场法制建设在不断进步,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一个条例”、“一个司法解释”、“四个办法”的法律法规基本框架。

2006年,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全面推进: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实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成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建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为期货市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7年,市场法制基础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对原有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了修订,推出了正式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国证监会也同时在对原有四个管理办法修订的基础上推出了《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四个新的规章。

3、品种体系逐步健全清理整顿时期,国内期货上市品种被大幅缩减,实际有交易的只有铜、铝、天胶、大豆、豆粕、小麦等6个品种,仅涵盖农林产品和工业品两大类别。

2003年,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成为清理整顿结束后推出的首个期货新品,随后几年,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2号陆续推出,2006年后新品种上市速度进一步加快,白糖、豆油、精对苯二甲酸(PTA)、锌、菜籽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棕榈油、黄金、钢材、聚氯乙烯(pvc)、早籼稻相继上市,截至09年底市场交易品种已达20种(22个合约),已形成以农产品、金属为主,兼顾能源化工产品的品种结构。

更值得一提的是,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宣告成立,目前已先后推出了包括《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规则》、《交易细则》、《结算细则》等在内的十多项规则制度,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品种将在不久后陆续推出,期货品种体系即将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中国期货市场即将从商品期货时代步入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4、市场规模持续拓展2000年是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以来最低迷的一年,成交额仅有16082亿元,但2001年开始市场便开始复苏,成交额迅速回升至30145亿元,2002年进一步增加到39490亿元, 2003年,成交额出现大幅提升达到108309亿元,2004年和2005年,成交额分别达到146935亿元和134463亿元,2006年市场规模再次跃升,成交额突破20万亿达到210046亿元,07年成交额则再度翻番达409722亿元。

最近两年市场规模增长进一步加速,08年全年成交额达71.9万亿元,09年成交金额130.51万亿元, 中国期货市场进入百万亿规模时代。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前景展望1、市场规模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如前所述,国内期货市场规模已经出现了接近1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这种趋势不仅不会放缓反而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1—5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期货合约6.76亿手,成交金额达38.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30%,这意味09年全年成交金额很可能逼近100万亿元大关。

而这还是在目前尚未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的背景下所实现的数据。

即使不考虑金融期货,甚至不考虑未来数年国内将陆续推出的商品期货新品种,同时谨慎假设未来数年随着基数的放大,市场增长幅度比09年的水平下滑,十分保守地以增幅减半即30%的水准计算,则2010年开始的未来五年内市场成交规模也将依次达到约156、203、264、343、446万亿元(09年成交金额以120万亿计);而如果考虑金融期货的推出,即使仅仅考虑股指期货这一个品种,市场规模又会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可以作一下简单推算:研究资料显示,1995年以来全球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成交金额比例大致在1:1,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韩国和香港明显偏高,其中2006年韩国该比例超过3:1,香港约为2.5:1。

我们分析这与亚洲地区相对更激进的地域投资文化有关。

尽管中国股指期货在上市的初期不能简单和已经发展多年的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但考虑到国内股票现货市场等现实环境下的投机文化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市场的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比例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

保守估计,在5年内达到1.5:1的比例很有可能实现。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香港和台湾与1986年和1998年推出股指期货,上次初期期货与现货市场比例较低,大致都在2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两地的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均不是很成熟,香港期货交易尽管1976年即开始运作,但到1985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成立后才进入快速发展,而台湾期货市场更是在1998年才诞生,首个推出品种即为股指期货,相对而言,国内的商品期货市场尽管近二十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因此我们分析,股指期货上市第一年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比例应超过20%,保守起见,我们以30%的比例作为股指期货上市第一年的水准。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数据,为方便测算,我们就以30%、60%、90%、120%、150%作为股指期货上市前5年的比例。

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国内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金额波动较大,但维持在25—50万亿左右的历史高位区域,从09年的情况来看全年也很可能恢复到07年的高位水平达到50万亿左右;我们又谨慎保守假设未来5年现货市场成交金额逐年递增10%达到约55、61、67、73、81万亿;同时我们假设国内股指期货于09年二季度上市(从各方了解的信息来看这很有可能实现),在上述情况下,股指期货上市贡献的市场成交金额从2010年起连续5年将达到约12、37、60、88、122万亿元。

将上述单独推算商品期货市场的成交金额和单独推算股指期货市场的成交金额累计可得到2010年起连续5年的国内期货市场总成交金额预测数据为168、240、324、431、568万亿元,其中2014年的568万亿将较09年的120万亿增长近4倍。

显然,中国期货市场成交规模将持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行业结构将日趋多元完善由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期货行业结构一直比较简单,中介机构基本只有期货经纪公司这一种类型,类似国外成熟市场中的客户开发型、管理服务型等期货中介结构目前尚未正式出现。

但需要指出的是,围绕着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股指期货的设计和推出,期货行业的相关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将导致期货行业结构即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客户开发型机构的崛起和期货公司业态的多元化。

这两大变化并不是来自我们现有期货居间人或期货公司的发展,而是都得益于管理层为准备股指期货而推出的同一项制度设计——IB制度。

IB制度是借鉴国外期货市场发展经验引入的一项制度。

所谓IB就是介绍经纪商英文Introducing Broker 的缩写,在国外它是指专职负责开发客户但不能接受客户资金,且必须通过FCM进行交易结算的公司。

而在国内,2007年国务院最新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的第二十三条作出规定:“从事期货投资咨询以及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等业务的其他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取得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业务资格,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这其中的“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等业务的其他期货经营机构”是期货市场监管法规中首次引入的一个新提法,其实就是指IB。

与之相应,在证监会同时颁布的《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第六十八条也规定:“期货公司可以委托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机构从事中间介绍业务。

”随后不久,证监会制定的《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出台,其中第九条规定了“证券公司受期货公司委托从事介绍业务,应当提供下列服务:(一)协助办理开户手续;(二)提供期货行情信息、交易设施;(三)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服务。

并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代理客户进行期货交易、结算或者交割,不得代期货公司、客户收付期货保证金,不得利用证券资金账户为客户存取、划转期货保证金。

”从这条规定的内容看,与国外IB的专职负责开发客户但不能接受客户资金且必须通过期货公司进行交易结算的职能定位是十分相似的,而办法中使用的“中间介绍业务”名称也完全符合IB的中文含义。

显然,监管层开始正式扶持发展期货市场类似国外的客户开发型机构IB,并且首先是把证券公司视作“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等业务的其他期货经营机构”允许其开展相关业务。

在这种制度安排的导向下,我们可以预期期货行业结构即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客户开发型机构的崛起和期货公司业态的多元化。

客户开发型机构的崛起趋势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有政策的大力扶持,有相关具体的实施办法,一旦股指期货推出,众多证券公司都会成为期货公司的IB,将自己的客户介绍给期货公司交易股指期货,而客户一旦在期货公司开户就意味着实际上可以交易其他所有期货品种,这样最初只是奔着股指期货而来的证券公司IB逐步就会成为期货公司真正意义上的I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