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项王故里---江苏宿迁一、故里简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项籍者,下项人也,字羽”。
下项即下相,为秦汉时建置,后经历朝代更迭,屡易其名,到了唐代宗时始由宿豫改称宿迁,即今日之江苏省宿迁市所在地。
项羽死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年仅31岁,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人物,在其出生之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建造了“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又称为“梧桐巷”,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它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南郊、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
康熙四十年立碑以为纪念,1935年建英风阁和槐安亭。
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物保护,拨巨款对项王故里进行修复扩建,蔚为壮观。
二、项羽其人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自幼丧父,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
他少年时就志向远大,身材伟岸,膂力过人,相传双手能举起千斤大鼎。
二十四岁时起兵反秦,是农民起义军中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人物。
当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力举义旗,大破秦兵,率诸侯入关,杀秦王子婴,焚咸阳,自称西楚霸王,威风不可一世。
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又名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但在与刘邦楚汉相互争战中失败,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渡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1岁。
对于项羽生平功业,司马迁已有酣畅淋漓、气势恢宏的表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提及项羽,不能不提垓下悲歌、乌江自刎,这是让项羽充满悲情、魅力的关键。
历来都存在项羽应该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的说法。
历史没有假设,无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一种无谓的猜测。
我一直认为,过了江东就再也不是项羽,也就如同隋唐时虬髯客一样,成则进,败则退,油滑了许多。
如此,我们就失去了一样热血澎湃的理由,司马迁也只会将他置于世家甚至是列传之中。
他是项羽,不是刘邦。
还是李清照是他的知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死后,刘邦筑墓地把他安葬在河南河阳县谷城西面。
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即项王自刎地方),建有项王庙。
刘邦和项羽,虽一成一败,但成败不足以论英雄。
对于项羽悲壮短暂的一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歌颂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充分肯定项羽的功绩,说项羽:“起垄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在战场上勇猛异常,“嗔目叱之,敌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而平时却“见人恭敬慈爱”,“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饮”。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
三、故里风光项王故里既有汉代民居特点,又有宫殿式建筑风格。
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
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象征项羽故居为帝王规格。
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
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
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径1.9米。
重8吨,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古朴壮观,气势雄伟。
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为著名书法家戚庆隆所书。
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
第三进院为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
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绝。
院内广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
那株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古槐,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树貌奇古,枝干苍老,但仍枝繁叶茂,蓬勃挺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被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喻为"天下第一槐"。
项王故里原来有坊,有庙,有僧人照管。
历史悠悠,历经沧桑,至清初坊毁庙圮,僧人他去,仅剩庭院中斜立着大槐树一棵和因它而得名“梧桐巷”的古桐树数株。
古槐树相传为项王幼年所植。
据说原来的树干已死,这是从根部重发的,现在重发的树干已很庞大,须三、四个人方可合抱。
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高6尺,宽2尺,上面镌刻“项王故里”四个大字,此碑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县胡三俊所立。
当地群众传说,立碑处即为项羽出生地。
项家的门是向西的,因之石碑也面向西。
1931年,国民党西北军张华棠师长率部住宿,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倡导复修项王故里。
在古槐树旁建草亭一座,命名为“槐安亭”。
又在院内建草厅三间,建项里小学,藉以维护古迹。
1935年,宿迁县长张乃藩,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
邀请乡绅商董举办菊花会,以馈菊赏金名义集资,建起“英风阁”。
英风阁内,集史册中项羽传记、前人诗文、时贤题咏、陈列悬挂,供人观赏。
庭院四周,植垂柳、松、竹、桂、菊各种花卉。
室内琳琅满目,助人雅兴;院内清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
外地来宿人士都要到项王故里观瞻。
当年英风阁两侧有一联;鸿门垓下,大英雄,哪关成败;骓马虞兮,真情种,不易生死。
横批:“英雄情种”。
还有诗咏道:“亭亭古庙峙河津,过客争看西楚人;霸业已随流水去,王名不共晚山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制定方案,拨发巨款,组织专人对项里进行修复扩建,到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可谓今非昔比,蔚为壮观。
走进项王故里,迎面高耸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
因牌坊建在古黄河大堤上,主体建筑在堤下,居高临下,整个建筑群尽收眼底。
其建筑风格既有汉代民居特点,又有宫殿式建筑风格。
室、阁、亭均为青砖青瓦,飞檐石基,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廊柱、格扇、雕刻绘画极为精美。
四周围墙呈淡黄色,上覆青色小瓦,古色古香,雍容典雅。
其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
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象征项羽故居为帝王规格。
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
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
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高 2.6米,直径1.9米。
重8吨,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古朴壮观,气势雄伟。
院内广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
那株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古槐,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树貌奇古,枝干苍老,但仍枝繁叶茂,蓬勃挺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难怪美国一位植物学家把它喻为“天下第一槐”。
四、历史纷说说到项羽,自然会想起刘邦。
对于这两位历史人物,我无意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但是,作为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我对两者同样有着崇敬之情。
如果单从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历史观念看,项羽无疑是一个“败者”,但绝非为“寇”。
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夏日绝句”虽借霸王楚汉之争失败后不愿苟且偷生、自刎乌江的壮烈结局来讥讽南宋小朝廷投降逃跑主义,抒发自己希望抗战,收复失土的思想感情,但仍不乏对西楚霸王的价值取向的高度肯定。
事实上,即便作为与项羽的一争天下的“冤家对头”的刘邦,战胜项羽后,也并未采取斩尽杀绝,使之死无葬身之地的政策,反而在项羽死后,不仅筑墓把项羽安葬在河南河阳县谷城西面,还在项王自刎地方、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建造了项王庙,以示纪念。
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取得政权后的农民领袖、高祖皇帝气度、雅量。
——或许,自刎了的楚霸王已对他毫无威胁可言了——坐稳江山后,刘皇上对待手下的功臣韩信等,就没有了那种气度和雅量了。
成败不足以论英雄。
诚如司马迁所言,项羽“起垄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其功不可没。
何况项羽在战场上勇猛异常,“嗔目叱之,敌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而平时却"见人恭敬慈爱","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饮"显示了一位贵族后代的风范。
项羽短短三十一个春秋,干出惊天动的壮举,自古以来,人们多以成败论英雄,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却恰恰相反,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从民间起来,只有三个年头,就统率五路诸候军灭了秦朝,重新分割天下土地。
封立王候,掌握政权,发号施令,称为霸王,虽然没有能够始终保持他的王位,近古以来,却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汉代大史学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五、霸王举鼎殷周之时,“鼎”就作为王朝政权的象征。
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后来鼎又进一步演变为抽象的概念,直接代表着政权。
这里之所以放一大鼎,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了项羽的英雄霸气,二是体现了项羽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因为在秦末汉初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政局是掌握在项羽的手中,正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所写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入专门记述帝王的本纪中予以撰写,说明项羽就是建帝业而未立帝号的帝王。
在此立一大鼎代表着项羽有着至高无尚权位。
关于“霸王举鼎”的典故,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仅用“力能扛鼎”四个字一笔带过,所以后来就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安徽和县有一举两得的说法,浙江有举鼎招亲的说法,我认为下面的说法是较为客观的。
项氏叔侄二人在苏州率八千子弟起义后,认为力量太小,必须扩充兵力。
当大兵行至安徽时听说桓楚和子英有两万人驻扎在现在蚌埠市西郊的涂山,于是就亲自前往说服。
桓楚和子英看到项羽俨然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怀疑说:“秦虽无道,但势力强大,没有盖世的勇气,难以与其抗敌”。
又说:“这里的禹王庙前有一大鼎,重约千斤(根据现在的度量衡推算约四、五百斤)。
君如能连推三次把它移动,我们就随往抗秦。
”项羽走到鼎前,“三推不为重”。
桓楚和子英既惊讶又佩服。
项羽笑笑说:“如此试力不足为奇”。
又上前用双手轻轻将鼎举起,并绕着禹王殿转了三周,十分从容地放回原处。
二将及众军目瞪口呆。
桓楚和子英对视一下说,愿意听从使命。
起义军的队伍一下增加了两万人。
这就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所说的“力能扛鼎”的出处了。
六、“宿迁”之名由来项王故里东面的碑廊是由著名书法家戚庆隆先生耗费近一年时间书写的镌刻在32块石碑上的《项羽本纪》的全文。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写道:“项籍者,下相人也”。
这里的下相就是历史上的宿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我们这里设下相县。
县城就在我们这里向西约3华里的古城居委会。
2005年市文化局邀请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对下相城进行了考古勘探。
勘探结果,下相城的城墙为土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且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进一步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