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四)
B、什么是郭沫若理解的泛神论? (教材107页)
C、《女神》中泛神论的表现: 思绪沸腾,想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 化,人与自然合一,
对于世间万物的崇拜。
还记得《地球,我的母 亲》吗? 重新体味一下……
二、《女神》的诗歌形式特征:
(教材108页)
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 行大致整齐。 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 奏,他也井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 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 整齐与和谐。
形式:一是打破诗的格律,二是以白 话写诗。 (教材120页)
内容:言之有物 ,“有我”与“有 人”。(教材120—121页) 2、 第一批新诗创作:1917年《新青 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1920年 胡适《尝试集》出版。
如何认识“作诗如作文”?
胡适在《论新诗》中提出的“作诗如作文” 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 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理论, 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 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 路。
A、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情感” 。
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 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 “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 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感客观对象 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 B、 形式格律化主张。 “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 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 张。
应修人
冯雪峰
“湖畔”的年轻人
为什么说湖畔诗 人的作品是真正 意义上的新诗
一个提示:
参看(教材126—127页),从以下 几方面思考: 作者之新, 思想之新 文学观念之新
小诗主要作者、特点及其意义
冰心的《繁星》、《春水》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一个问题: 小诗的特点、出现原因 及文学史意义?
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创作
(教材127—128页)
四、新诗的“规范化”——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 新月派 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 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 更为自觉的阶段。
1、认识了解“新月派” 2、前期新月派及其诗歌理论主张:
(教材129页)
任务: ①“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 可少的桥梁”, ②使新诗成为“诗”。 中国新诗创作自此进入一个“自觉” 的时期。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 期象征派诗歌
1、 什么是“纯诗”? 穆木天: A、诗与散文应当有不同的领域, B、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 表现方式。 王独清: “作者要为感觉而作,读者要为感 觉而读”。
总之,他们的诗歌
观念从强调诗歌的
抒情表意的表达功
能转向自我表现感觉的表现功能。
思考题: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 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 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 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 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 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 作实践。 (4)简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 在新诗发展中的艺术价值。
请联系我们学过 的 《凤凰涅槃》 《晨安》 等作品 ……
C、《女神》的文学史价值:
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 的多种可能性,而不在于它在 艺术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教材106页)。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形象特征与形式
1、“泛神论”对郭沫若新诗创作 的影响:
A、 “泛神论”是一种哲学理论,主张 神不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便是神的 体现。
读一读闻一多的
口供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闻一多提倡的新诗 要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 的宁馨儿”?
2 、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 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 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3、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及其贡献
A、诗歌思想特色:集中体现了新
月派作家的内在矛盾。即中西文 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 想上的矛盾和痛苦。“东方主义” 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 感受,复杂地交织涌现于闻一多 诗中。
以上历史剧的共同特点:
②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 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 术个性。
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 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 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 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 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 之一。
2、 郭沫若历史题材剧作 写作特点
以上历史剧的共同特点:
①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 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 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 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 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 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三、从《星空》、《瓶》到 《前茅》与《恢复》
根据教材了解如下知识: 四部作品问世的时间 四部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 历史题材剧作
1、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概况:(教材67
页) “五四”时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抗战时期历史剧: 《虎符》、《屈原》、《棠棣之花》、 《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要求掌握创作时间及剧作名称
(教材137页)
你察觉到其中的 区别了吗?
2、李金发诗歌创作及其得失:
特点(教材138—139) “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 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 官呈像等手法。 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 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提高了 诗的表现力。 大量地、自觉地选用了文言词语。
参考资料:
1 、温儒敏:《郭沫若其人其诗》, 《中国语文论丛》(韩国) 1994 年 7期
2 、 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 历史剧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二期
第六章
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 “五四”新诗运动
一个问题:
晚清“诗界革命”与“五四”新诗运动 有什么本质区别? 晚清“诗界革命”的极限:由于不肯打 破传统诗歌的格律和文言语法结构,最 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提出 “作诗如作文”,打破了一切束缚。
3、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及其贡献
B、诗歌艺术特色:巨大而深刻的 思想矛盾被压缩在凝定的形式中, 造就了闻一多诗歌所特有的“沉郁” 之风。
C、对现代诗歌的贡献:
(教材133页)
4、徐志摩诗歌创作及其贡献
特点: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 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 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 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 格。 贡献: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 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教材134页)
还记得
《弃妇》 吗?
李金发
诗集《微雨》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理论:
新诗必须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 命的“工具”。 2、蒋光慈诗歌创作:《新梦》 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显示 了新诗流变的一个方向。 (教材140页)
参考资料:
1、冯文炳:《谈新诗》,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84 2 、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 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孙玉石:《中国现代新诗导 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白话新诗的建设与发展
在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发
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白话口语的运用 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 分为三个阶段: 从1917年到1922年,是新诗的草创期; 从1922年到1927年,是新诗的建设期; 从1927年到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
1、 什么是“作诗如作文”?
沈尹默书法作品
尝试集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谁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
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 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 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 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 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 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 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教材127页)
流云小诗
题歌徳像 你的一双大眼, 笼罩了全世界。 但也隐隐的透 出了, 你婴孩的心。 系住
那含羞伏案时 回眸的一灿, 永远地系住了 我横流四海的 放心
冯至抒情诗与叙事诗的代表 作品及其特点
鲁迅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
抒情诗人”。
最大的特色: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明静的形象,奇特的想象,沉思的调子。
第五章
郭沫若
1、《女神》成功的原因:
A、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 一。 你了解同一时期中国现代诗歌创 作情况吗? 一起看几 个例子吧……
B、《女神》自身的特点:
《女神》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教材103页)
开辟鸿荒的大我 —— 五四时期觉醒 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大我) 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 (小我)
胡适和同的伙伴们提倡的“诗体的解放”, 还存在着与“平民化”启蒙主义目标之间 的内在联系。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 白话诗
1、 早期白话诗的主要作者及其作品: 胡适《尝试集》、沈尹默《三弦》、 《月夜》等,(教材123页) 2、 早期白话新诗的形态: 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的手法,倾向于 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 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教材123页)
请欣赏:
《采莲曲》
艺术特色
形式上变化中的自由。 浓郁的东方色彩。 沈从文:“以一个东方民族的感情,对 自然所感到的音乐与图画的意味,由文 字结合,成为一首诗。这文字,也是采 取自己一个民族文字中所遗留的文字, 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诗歌 从歌曲的意义中显出完美,《采莲曲》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也是非常有意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