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及治理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省内属山地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差悬殊(最高3058米、最低245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以上。

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8一13米,部分地区为70一80米。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占12.7%,草地约占20%。

但由于受不良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

晋西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占晋西土地总面积东8万平方公里的71%。

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岩石裸露,土壤疥薄,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给山西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导致黄河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暴雨,土壤、植被四大因子,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因索造成的水土流失称为正常侵蚀,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加速水土流失的发展,产生非正常侵蚀,恶化流域的生态环境。

可见,自然因素只是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

(一)自然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很多,但关系最密切的只有三个:地形:全省地形以山脉为主体,呈东北向西南方向扩展,北高南低,海拔高差2833米。

地形坡度在10º以下的占10%,10一20º的占30%,20一30º的占30%,30一40º的占20%,40º以上的10%。

晋西地区坡度在15º以上的达70一80%。

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肥力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3一0.8%,全氮含量为0.03一0.075%[2]。

2.土壤:全省土壤从地带性来讲,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恒山以北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

从土壤类型来讲,东部多为棕壤,西部多为灰褐土,其它的大部分地区为粉沙质壤土。

粉沙土结构松散,粘聚力差,抗蚀力低,遇水易流失。

西部地区由于温差大,岩石易受侵蚀,加速了它的破碎而风化为沙土。

3.暴雨: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为400一650毫米,且多集中在7一9月,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

由于降雨历时短,强度大,雨点冲击加剧了土壤结构的破坏,洪水强化了水土的流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滑坡、泥石流,冲毁村庄、道路、桥梁,常常造成交通中断,下游的工矿、城镇也因洪水危害,整日提心吊胆,担心洪水倾泄下来,生产没有保障,人们精神压力重.一有洪水泛滥,泥沙俱下,毁坏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村庄,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4.植被:山西曾有过茂密的森林,水草丰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劣加之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越演越烈。

解放后虽然大力植树、种草,但在单一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思想支配下,草灌植被覆盖率极低,每遇暴雨,冲刷土地,河岸崩塌,幸存的一点植被常被泥石流卷走。

(二)人为因素: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一直是山西省农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荒之风盛行,垦殖指数为40一60%,超载放牧,筑路和采矿等都严重地破坏植被,加之大量弃田占地,占地后又无人用管,则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在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时,各行其事,又使植被惨遭破坏。

对林木轻视管护,毁林毁草,水保工程、生物措施,坏不维修,死不补栽,更不去进行荒坡牧草改良。

对于林木任意樵采,乱垦乱伐,开荒挖矿,无人过问,严重影响了水保效益的发挥,特别是对幼林的管理更差,只管栽不管活,成活率很低。

一般在50~70万之间,由于牛羊放牧缺乏统一安排,又无改良的草场,常常进入幼林地放牧,造成幼林大片死亡,使林木保存率更低。

同时春季超载放牧,使草被逐渐稀疏退化,雨季前很难形成植被,加重土壤侵蚀。

二、全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容:山西省总土地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3%,输沙量为4.56亿吨,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5000吨/千米。

黄土丘陵区的浸蚀模数为20000吨/千米²,最高达57900吨/千米²。

晋西有29个县属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是雨量集中的暴雨区(1958年以来,曾17次出现24小时降雨超过100毫米的记录),又是多沙区,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全区有7万条长1公里以上的沟道,地表被切田各区均为重点,以丘陵沟壑区为主。

把改造坡耕地放在第一步。

为加快建设速度保证质量,将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到总投资的一半。

在年度治理面积中基本农田的比重不小于10%。

2、沟道治理:每一个流域要自上而下,合理安排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河堤、治滩造田等工程措施,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不零敲碎打。

并配合生物工程,营造沟底防冲林、护岸林、沟坡防护林等。

做到分段利用,节节拦蓄,最后达到川台化的目标。

3对于边远高山或林牧矛盾不大的地方,实行封山育林育草,自然条件很差的坡面可先封山,封禁后第一步恢复草被,减少水土流失。

近而在封禁期内进行人工插补植树,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

4防止工交系统在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

随着工矿企业交通事业的发展,每年废弃物质也将必然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与处理。

建议厂矿及早安排将废弃灰渣转产为可再次利用的产品,或集中处理改造成生产用地。

5农业节水综合技术。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研究的重点。

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可单独应用,但更多地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佳优势。

过去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因此造成节水但不增效。

当前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一般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杆或地膜覆盖技术;采用化学药剂抑制作物蒸腾、抗旱、吸水保水技术;耐旱品种的选育技术等,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组装配套,发挥整体的节水增产效益[8]。

6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控制、调配水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区域效益最佳的农田水分调控管理技术[9]。

这主要包括: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节水高效灌水制度;灌溉预报技术;灌区优化配水技术;灌区输配水与灌水水量的量测技术和流量控制技术;灌区地面、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技术;污水、苦碱水灌溉及高含沙淤灌技术等。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和需水规律、灌溉制度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但这些研究工作多在充分供水及地面灌溉技术条件下进行,对节水灌溉的基本理论、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缺乏系统的研究,难以满足节水灌溉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国内在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开展灌区用水优化管理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如灌溉水库优化调度、地面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灌区优化配水等方面,都建立了一些优化数学模型,但由于这些方法还不够成熟或有关基础资料不全,要达到实用阶段还需开展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我国在地面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运用、高含沙淤灌、利用苦碱水灌溉、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灌溉预报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研究,这为我国节水灌溉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国内虽很重视量水设备的研制,但引进居多,自己开发的有影响的成果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开发研制水头损失小、抗干扰和泥沙淤积少的量水设备。

由于国情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灌区灌水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没有得到应用,有待大力开发与推广。

(四)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全面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创建良好生态系统、促进流域经济尤其是农、林、收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作,需农林牧配合,流域上中下游兼顾,山水田林路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时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结合;水保工程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生物措施要当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并重,预防为主,制定政策,大力宜传。

封山育械搞好水土保持还应同农业经济发展结合,明确生产发展的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生产用地,搞多种经营。

治理措施的布局,从建成效益突出的综合防护体系出发。

做到“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近期利益结合长远利益”。

实施中狠抓周期短的农收业与中期效益明显的经济林建设,使水土保持治理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1]李才贵,赵玉明,山西省的水土流失及其植被治理[J],植物杂志,1989年01期。

[2]郭永林,山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聂兴山,山西省水土流失趋势分析及治理对策[J],山西水利科技,2003年03期。

[4]李远芳,山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今后治理意见[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6年04期。

[5]李灵慧,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9年01期。

[6]张晓慧,李洪建.山西省浑源县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5期。

[7]袁嘉祖,苏人琼,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8]王岭,长治市水土流失及治理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1年4月 22-93。

[9]李晓玲,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水土流失及治理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