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人格关系与身份关
系。
须注意,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划分 不是绝对的,截然分离的。财产关系中所 谓的财产,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而人身 关系中,不一定就没有经济价值。
继承权即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之复合。
(二)绝对关系与相对关系
分类依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范围的不同 1、指义务人是特定人; 2、权利人必须借助于义 务人积极的行为才能实现 其权利。 如在买卖合同之债中,权利 义务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买方 和卖方,买方取得买卖标的 物的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卖 方交付该物,反之亦然。
• 4.其他关系
•
宗教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同 学关系、同事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等 非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也不属于法律事实。
有些约定貌似合同关系,但是按其性 质不宜采用合同法调整或者采用合同法调整 将产生不公正结果的,则属于“合同界域之 外”的约定,不属于法律事实,不产生民事 法律关系。
• 5.合同界域之外的约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小试牛刀 案例1: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 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 乙欣然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 乙也未醒。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 支出了额外费用。甲要求乙赔偿损失。对 此,应如何处理? • A.由乙承担违约责任
• • • B.由乙承担侵权责任 C.由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D.由甲自己承担损失
• 案例2: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 宜 •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 给你
• C. 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 精中毒住院治疗
•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 筋溺水身亡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以民法调整对象的不同,可将民事法
(3)事实行为 先占、加工、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无因 管理,交货、付款、建造房屋、制造船舶等。 2、违法行为 侵权行为、违约行为 3、其他行为 防卫过当、避险过当
• 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
•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 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 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 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 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 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 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 事行为能力。
• ①好意施惠关系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 同关系。 • ②好意施惠关系不排除侵权之债的成立
• 好意施惠关系仅排除合同之债的成立,如 一方另有侵权行为,仍可成立侵权之债。 比如,在免费搭便车的过程中,车主因为 重大过失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搭便车者人 身伤害的,受害者可以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 ③好意施惠如为“有偿”则应认定为合同 关系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结构图:
民法的基本原则 自然人 主体 法人
物权 合伙 指 债权 社 导 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 民事 会 民法调整 限制 人身权 法律 关 内容 继承权 关系 诉讼时效 系
和期间
缔约过失责任
民 事 责 任
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产生 变更 终止
民事义务 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记、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事实
利义务关系” ,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
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
1、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 与构建的基础。 2、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体系建构的基础。 民法学作为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 从整体着眼将民法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法 律关系正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它将民事主 体、客体、行为、各种民事权利等诸要素整合 为一体,形成清晰的脉络。 3、从方法论上讲,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理 论研究人员与司法实务工作者解决实践问题的 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
行为 事件 表意行为(民事行为)
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 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 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在法律上的表现。
社会关系
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情况。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 1、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的现象。没有表现为
客观现象的主观意识,不是法律事实。如合
同的成立。 2、作为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必须同一定的法 律效果相联系,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 生、变更和消灭。(日出日落)
3、作为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必须符合民法的
单项选择题: 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律关系分为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或流转所形成 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
关系。如物权关系 、 债权关系、买卖关系、
借贷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法的价值取向 由保护静的安全到保护动的安全,即“保护 交易安全”,例如善意取得制度、表见代理
制度。
人身关系:以人格权、身份权为内容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
系变动的几个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 例:受遗赠人甲取得遗赠人的财产 • A、遗赠人订立遗嘱 • B、遗赠人死亡 • C、受遗赠人接受遗赠
小试牛刀 1.杨某因工厂事故而死,该死亡在民法上是( ) A.民事法律行为 B.民事法律事实 C.生活事实 D.偶发事实 2.下列事实中哪些可以成为民事法律事实?( ) A.公民A死亡 B.甲乙两企业合并成丙企业 C.因暴雨B家池塘的鱼进入C家的池塘 D.甲请朋友乙吃饭
• 2. 自然现象 • 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 象、散步、读报、起床、睡觉等人的活动 均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因此不能 成为法律事实。 我国民法不承认婚约(订婚)具有 法律效力,婚约不是合同,不能产生民事 法律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 3.婚约关系 •
• 与婚约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彩礼”属于赠 与合同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订婚一方 支付的“彩礼”在性质上为赠与合同的履 行,已经支付的“彩礼”。 • 《婚姻法解释(二)》第10条的规定,离 婚或解除婚约后,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赠 与人有权请求返还彩礼:①双方未办理结 婚登记手续的;②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后又离婚,确未共同生活的;③婚前给付 彩礼,离婚后,给付一方因为给付彩礼而 生活困难的。
刑事法律关系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法律关系
造成损害
民事法律关系
情节轻微,没有造成损 害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普通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意志性——立法者的
意志和当事人的意志
(3)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通过对社会关
系调整而产生的
(4)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规范关系,不是
“事实关系”,而是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权
花盆坠地是行为还是事件? 案情介绍:某工厂宿舍楼每家的阳台上都 摆放着盆栽鲜花。不料一日狂风大作,把6楼 某甲家的一只花盆从阳台上刮了下来,不偏不 差正好砸在了邻居某乙停在楼下的一辆新买来 的摩托车上,使摩托车受到很大损坏,修车费 花去了1000多元。 某乙找某甲要求赔偿,某甲说,花盆是被 少见的狂风刮下去的,又不是我故意扔下去的, 怎么能让我赔呢?要赔你找大风去赔吧! 某乙则坚持说,谁家的花盆掉下来砸坏了别人 的东西,谁就得赔! 法院处理这一纠纷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自然人 法人 合伙 民事权利 内容 民事义务 物 行为 客体
主体 民 事 法 律 关 系
监 护 制 度
宣告 失踪 宣告 死亡
智力成果及商业标志 权利 人身利益和权益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 一、法律关系的要素构成
• 由于法律关系是具体的,所以一项法律关 系的构成必须有:
• ①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 ②权利义务的享有者或者承担者——主体 • ③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客体
•
一种意见认为:狂风将阳台上花盆刮下 来,是与花贫的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 因此,花盆的所有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过 错。花盆坠落造成了邻居的财产损失,领居也 没有任何过错,从公平原则出发,损失由两家 分担比较合适。 • 另一种意见认为:花盆置放于阳台上, 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花盆的所有人在置放花 盆时,应当采取安全措施而没有采取,是一种 消极的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因此花盆的所有人 某甲应承担由于其消极的不作为所引起的损害 赔偿的法律后果。 • 请问该案该如何处理?
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重伤害,触犯刑律
由公安机关主管,并立案侦察 (刑事诉讼程序)
刑事法律关系
打 架 斗 殴 事 件
轻伤害,触犯刑律
自诉案件,由法院主管(刑事诉 讼程序)
由公安机关主管,当事人对公安 机关的行政处罚不服可向法院提 起行政诉讼 受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由法院 主管(民事诉讼程序) 法院不受理,可由有关行政部门、 单体或社会团体处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判断——一般不属于 民事法律关系的情形 1.好意施惠关系,泛指不能在当事人之间 产生合同关系的约定或承诺。 下列“无偿”约定均为好意施惠关系:
①搭便车;
②约定乘客叫醒另一乘客到站下车;
③顺路代为投递信件;
④邀请参加宴会、舞会、郊游。 ⑤约定请人吃饭。 ⑥为人指路。
好意施惠关系的法律效果
1、义务人为不特定多数人 2、权利人可不借助于义务人 的协力即可实现其权利,义 务人仅负不为妨碍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