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行街规划设计说明

步行街规划设计说明

花明楼少奇商业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1、区位关系:少奇商业广场位于花明楼镇核心区地段,紧靠少奇纪念馆,地理位置优越。

规划用地位于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围合处,周边道路完备,可达性强。

总体规划中花明楼镇是以刘少奇故里为核心的纪念性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型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所以具有天然的商业集聚优势。

2、建设现状:拟建商业广场片区内有一座红砖厂和一些居民住宅,电力供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基本具备。

3、环境条件:拟建商业广场的区段为一乱掘地,紧靠少奇祖坟遗址和少奇纪念馆风景区,开发建设后,可以彻底改变该地段的“脏、乱、差”的现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大幅度地增值,是经营城市思想新的突破。

4、规划范围:依据“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步行街用地范围为:南抵幸福大陆、东临安源路、西至花明大道、北以国家电网花明楼供电站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7.97公顷。

二、设计依据:(一)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二)用地红线图;(三)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三、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

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1、良好的交通体系:商业广场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

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镇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居民出行意向等因素。

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2、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

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

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0.5为主,穿插一部分H/D=1的建筑。

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

(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主入口,对于商业街广场,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

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

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

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3、丰富的空间形式: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

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

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

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

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

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4、独特的景观构成商业广场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

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四、规划结构与布局:1、整体规划结构:结合花明楼镇镇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对现状地块的规划控制,拟建商业广场成“十”字型布局,南北宽420米,东西长640米,街道宽15-30米,将以商业为主,集文化娱乐、高档酒店、会所等于一体的综合区。

力求形成一个融建筑与环境景观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体系,体现出花明楼镇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规划的基本理念:少奇商业广场的格局将呈现出立体的商业空间网格体系,形成开敞的集中式布局,街城结合,人车分流的多功能、综合性、多层次的商业广场,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性强、特色突出的商业步行广场。

②三个设计概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理念为出发点,加以极富中式风格的建筑和科学的空间穿插结构,并结合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塑造方便、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环境。

自然与生命力的表达——创造在缺乏绿化的城市的人们能感受到潺潺流水和绿意幽幽,是闹市中的绿洲,闲情雅致尽在其中。

文脉的延续——结合保留的少奇祖坟等遗址及花明楼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提炼建筑语言,以现代的手法融入建筑,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建筑风格。

2、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现状的环境特征及地形地貌特点,我们在花明楼镇整体建设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设计的成功经验,初步构筑如下方案:1)、空间结构——“一轴二核三线”“一轴”——从南至北连接安源路和幸福大道,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路幅宽7米,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街道两侧点缀以各类文化小品、人文雕塑、休息条凳,通过主题雕塑连接步行系统,形成交通主“轴”;“二核”——在商业广场东端紧靠少奇纪念馆安源路主入口处,结合少奇祖坟、人工湖等保留古迹设置少奇广场,体现花明楼镇少奇故里文化历史特色,形成“文化外核”;——在商业广场西北片,结合安源路北侧已形成的商业街道,使整个商业形成片区,将以步行街商业形式为主,集文化娱乐、高档酒店、会所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形成“商业内核”;“三线”——为尽量增加商业面积,营造良好商业氛围,利用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形成三条商业辅“线”;在商业广场外围合理设置商业外“环”;2)、功能分区——“一街四区”少奇商业广场以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为主。

整个区域分为四个大的功能区:民俗文化商业街、少奇广场特色文化区、少奇祖坟遗址保护区及广场停车区。

3、交通组织:(1)城市道路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等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宽度和断面控制,形成少奇商业广场外围的车行系统。

商业广场中增加连接城市主路的城市支路,路幅宽7米,民俗文化商业街建筑间距15-30米,形成“丰”字型路网,构筑文化商业街步行系统;(2)沿“三线”机动车道路设置港湾式的公交停靠点;(3)静态交通——在西南角大型超市和星级酒店布置客流地下停车场;在西南角建筑围合的四合院内设置货物停车场、社会停车场;“三线”机动车道路两侧设置车辆临时停车位,车位数量按国家现行规范控制;(4)民俗文化商业街的“丰”型路网,不允许机动车通行(特种车除外);(5)从步行街宽度、建筑物高度以及多层住宅的登高面等多方面保证消防车辆的通达性。

4、绿化与环境:(1)设计理念:由于步行街须考虑人流疏散,因此必须配置大量的硬质路面。

为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在用地有限的前提下,精心规划与布局,采取“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的设计方法,使行人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丰富多样的绿化与自然存在。

(2)绿化的分类:a、行道树——选择能代表文化商业特色的,并能体现整体连续性或统一感的行道树(以本地树种为主),在步行道较宽敞中的中央连续种植,不仅可形成绿化基调,也可产生强烈的导向性,强调街道空间序列,还能有助于创造城市绿色灰空间,形成绿廊。

b、景观树——在广场周边及步行道景观处可以种植一部分景观树种,以作为行道树的延续,并与其他树种从高矮、色彩上进行组合,形成变化多样的景观。

c、垂直绿化——是整个绿化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增加绿化面积,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和空间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在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屋顶、露台发展垂直绿化、改善环境。

五、街道设施规划设计:1、景观设计:主要包括铺装、喷泉跌水、雕塑等。

铺地中的一般部分是根据行道树和照明柱的间隔布置形式进行设置的,使行人感受到具有导向性的韵律感。

在广场部分的铺地则可采用较灵活的铺装方式,以限定空间。

喷泉、小品雕塑等则从尺度、色彩等方面加以推敲,体现地方特色。

2、休息设施:主要包括座椅、连廊等。

座椅的设置可与绿化布局综合考虑,充分利用树池、花坛边缘,连廊可为广场的构成要素之一,结合露天茶座等设置,同时还考虑了一定的供人避雨的休息设施。

3、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厕所等。

垃圾收集设置按间距50m左右设一处,采用仿古的风格,与广场的整体风格协调。

厕所结合建筑就近设置。

4、公用设施:主要包括照明设施、路标、指示牌、公用电话亭、广告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