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怎么学化学是一门严密的自然科学,前后联系十分广泛。
高中化学所学的很多的概念,理论在初中已有初步的框架或轮廓。
既使这样,每年高一同学对化学的学习,仍然感到一下拔高很多,不能适应。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出“精读,归纳,巧记,勤练”的学习方法。
供同学们参考。
一、精读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
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
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
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阅读时,应边读边想,多联系老师课堂上所做的实验,多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多提问题,对于自己尚不理解的疑难之处应做好记号,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课后精读课本内容,概念清晰,理论理解透彻,利用短短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作业,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二、归纳有些同学害怕化学,原因之一就是化学“繁,难,乱”。
这时可以用归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
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
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
三、巧记1、理解记忆理解的知识记忆得长久,且便于应用。
如“物质的量”我们必须理解它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就是按照阿佛加德罗常数这个计数标准来定义的。
即某系统中所含基本微粒的多少倍,该系统中物质的量就是多少摩尔。
2、归纳记忆把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联想、组合或分块,可增强枯燥记忆的兴趣和效果。
如常见易液化气体有HF,NH3,Cl2,CO2等;通入过量CO2气体仍有浑浊现象的有Na2SiO3溶液,NaAlO2溶液,C6H5ONa溶液,NaCO3饱和溶液等。
3、比较记忆对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通过比较可分清异同,防止干扰,掌握实质。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种相似概念,都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
4、歌诀记忆对一些需要记忆又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可编成通俗、生动的歌诀,提高记忆兴趣和效果。
如把过滤实验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六个字包括了整个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还有常见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都可以编成歌诀。
四、勤练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练习要有目的性,不要单纯为解题而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课后的练习是为课堂中所讲知识服务的,练前应回忆课堂的知识要点。
分析某一习题时,要考虑用该课堂的哪些知识要点,哪些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哪些是与旧知识一起综合运用。
练习后还要想一想哪些知识尚未应用于练习中,但还需要掌握。
通过练习,把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实现真真学会学懂。
学习的支持性策略又称外部学习方法,主要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具体方法的运用。
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学习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预习与复习;听课和记笔记等。
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管理的一项技能,其意义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之分。
长远目标指今后若干年要达到的目标。
如考高中、考大学等。
近期目标指在短时间内学习上达到的目标,如期终考试争取好成绩。
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做到学而有序有了学习计划可以保证学生有序地进行学习。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脑力活动。
制定了学习计划,就可以科学地安排时间。
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处理课内作业;什么时候发展兴趣爱好。
学而有序有助于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磨练意志有了学习计划就要执行计划。
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问题,要使计划按原定目标进行,就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行动。
因此,坚决执行计划的过程是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
学习计划大致包括四个项目:学习目标即陈述近期目标或远期目标。
学习目标要适当、明确、具体。
适当,是指合乎学生自身能力;明确,是指不要含糊其辞,笼而统之,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若改为“本学期争取英语成绩达到班级中上水平”就明确了;具体,是指将目标细化便于操作。
如怎样才能使自己英语成绩达到班级中上水平,可以细化为:每天熟记10个单词,朗读短文一篇等。
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科目和学习手段。
学习科目指语文、数学、外语……学习手段是指预习、复习、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
时间安排时间安排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一种管理,又称为时间管理。
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安排更为重要。
因为课内时间主要是由教师安排,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而课余时间大多可以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这里的计划性与有序性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时间安排要做到全面、合理、高效。
全面指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以及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搭配。
合理指充分利用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
如有的学生早晨头脑清醒,学习效果较佳;有的则在晚上学习效果更好。
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难较重要的学习任务。
高效指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而把比较容易的放在稍后去做。
预习与复习、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并与其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一些调查表明,优等生主动预习和复习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等生和差等生。
1. 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属于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
这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又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也可以了解新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时的疑问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段。
预习的具体内容大致有:(1)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2)回忆、巩固有关的原有知识、概念;(3)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符号标在书(4)尝试做预习笔记。
2.复习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巩固阶段,它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系统连贯、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从时间上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
课后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当天放学以后进行复习,复习量不多,但很重要。
阶段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按一两个单元进行系统地复习,复习量适中。
总复习系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复习,复习量较大。
从方式上可分为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习题等。
阅读教材是将学过的课文进行粗读和细读,将重要的内容(如英语词汇、词组、数理化公式等)背诵下来。
整理笔记是将过去所做的笔记重新整理,将所学知识从"繁杂"到"简单"、从"厚"到"薄"地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做习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做基础性习题,适当增加难度;学习优秀学生可多做一些难题。
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学生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复习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加强记忆,减少遗忘。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
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
因此,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须思考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再加工的过程。
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透彻理解,熟练运用。
复习须多样复习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习要求灵活采用,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徐崇文等人(1993)还提出了几种具体方法:尝试回忆复习法。
就是先不看书,把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有人称之为"过电影"。
这样可以检查自己听课学习的效果,对于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可以翻书看笔记,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倒回复习法。
就是退回到与新知识有联系的、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上进行复习。
运用倒回复习法时要注意:第一,要及时,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才倒回去复习;第二,不能丢下新知识的学习而单纯倒回去复习,以防造成新旧脱节;第三,要迅速,复习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赶不上教学进度,产生新的知识障碍。
·协同记忆复习法。
帮助学生记忆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要提高复习的效果,就要尽量使用多种感官,即充分发挥眼、耳、手、鼻、脑等各种感官的作用,有利于牢固地记住复习的内容。
三、听课与记笔记1.听课听课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提高听课效率须做到:(1)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准备——即通过复习、预习了解新学习材料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物质准备——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心理准备——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学习心向。
2)多思多问学生在听课中要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求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的问题。
多问与多思密切联系,“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学生从不问到能问、多问有个过程。
《晦翁学案)里写道,……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3)有张有弛中小学生在45分钟一节课里,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致在20—30分钟,若要学生上课全程保持高度思想集中,大脑相当疲劳。
因此,教学活动安排在思维强度要有紧有松,讲授新课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练习或自习时段可使学生松弛一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
2.做笔记有不少研究发现,做不做笔记对学生加工学习材料的效果有很大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 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做笔记能够引导学生去注意某些材料而忽略其他材料。
研究发现,学习者对笔记里材料回忆的概率,为不在笔记里材料的两倍。
做笔记虽然具有集中注意的功能,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习内容的总量。
当学习材料呈现速度很快的时候,或者学生缺乏有效的编码技能时,这种局限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