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谈话:最近,植物学校的小朋友们也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小萝卜,小番茄和小辣椒很想知道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度,所以它们分别进行了测量,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测量结果吧。
小萝卜:大约8市尺(8寸);小番茄:大约10英寸;小辣椒:大约26厘米。
提问:它们都是量的同一条线段,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预设:单位不一样。
谈话: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市尺,英寸,厘米这3个长度单位是不同的,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英寸是英国人发明的,而厘米则是国际标准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补充课题:认识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果单位不同,则结果也会不同,建立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1厘米。
(1)看一看谈话: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在尺上这样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烁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今天老师还请来了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和我们一起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怎样?现在请小朋友把1厘米的小棒找出来。
学生找一找。
谈话:仔细观察,你觉得1厘米怎样?预设:比较短。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
(板书)(2)比一比①谈话:接下来我们来比划1厘米有多长。
儿歌配合手势:小手变孔雀;小孔雀张开嘴,1厘米小棒站进来;小嘴不动,小棒出来,1厘米保持不变。
谈话:哦?!原来1厘米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的话,大约这么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1厘米大约有多长,记在小脑子里。
(约3秒钟后)提问:小脑子中记住1厘米大概有多长了吗?接下来游戏升级:小嘴闭起来,1厘米回来。
谈话:你能不用小棒准确地比划出1厘米吗?比划好后,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
(3)找一找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方格纸订书钉小正方体橡皮食指重点介绍身上的“尺”——食指的宽度:①请学生用1厘米小棒验证一下食指的宽度是否大约是1厘米。
②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身边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把身上的“尺”,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1厘米小棒的长度,在脑子中建立对1厘米的感性认识,再比划1厘米,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初步能够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生掌握了1厘米的长度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加深他们对1厘米的认识,牢固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1厘米测量。
谈话: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小棒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组长找出绿色的小棒,接下来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摆一摆、量一量。
(4厘米)提问:刚才4厘米的小棒小朋友们摆了几根1厘米的小棒?如果要量8厘米的物体的长度要摆几根?量25厘米的物体长度呢?1 00厘米呢?追问:你觉得用这样量怎么样?(太麻烦了)谈话:这样测量太麻烦了,所以聪明的人们想到了把很多的1厘米连起来,这样就得到了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感知这样测量的不方便性,产生对长度测量工具——尺的需求。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谈话:对比小朋友手中的尺子,看看这把尺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①数谈话: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第一个请谁?预设:“0”。
谈话: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引导回答:0表示起点。
谈话:0表示起点,所以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从“0”开始测量。
谈话:接下来还有哪些数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预设生:0、1、2……10。
追问:还可以继续数下去吗?小结:如果尺比较长,那尺上的数就比较多,如果尺比较短,尺上的数就比较少,但是不管尺长还是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数表示起点,它是……(0)?②刻度谈话: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线。
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9所对的刻度呢?③cm谈话: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厘米(板书:cm)。
【设计意图:让新知识在合适时机“闪亮登场”,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由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倾听能力”。
】2、认识1厘米。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提问:你发现1厘米有什么规律?(2)小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谈话:1厘米我们会找了,那你能在尺上找到2厘米吗?指名交流。
提问:你怎么看出都是2厘米的?小结: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预设:生1:从刻度0到刻度6是6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8是8厘米。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2:从刻度1到刻度5是4厘米。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数大格减法)从刻度4到刻度10是6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
提问:你们觉得从刻度几开始测量比较方便?为什么?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意图:由1厘米小棒连接起来变成一把尺的过程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验到在尺上每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引导学生从尺上找几厘米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尺上几大格就是几厘米,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从刻度0开始找几厘米比较简便,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埋下知识的孕伏。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最近青蛙学校正在举行跳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量几厘米。
谈话:参加比赛的有4名选手,首先他们将进入第一轮淘汰赛,比赛规则是小青蛙必须跳过它们前面的这个小水洼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否则将会被淘汰。
(1)尝试测量谈话:我们一起来量一量这个小水洼短的这条边是几厘米,看看小青蛙们至少要跳几厘米才能过关,好吗?学生动手测量;指名投影展示量法:并且说一说是从刻度()量到刻度()是( )厘米。
(2)明确测量方法谈话:小乌龟也来测量了小水洼的这条边,我们一起看看它量得对吗?出示图1(0刻度没对准)和图2(斜了),分别说说错在哪里?提问: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将刻度0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然后把尺放平,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尺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的过程,以及辨析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测量的时候尺要放平。
】(3)测量几厘米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学会了,我们就坐神气准备看比赛吧。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号(7cm)和2号(4cm)小青蛙分别跳了几厘米。
学生测量;指名说一说是从刻度()到刻度()是()厘米。
2、量大约几厘米。
谈话:3号青蛙和4号青蛙分别跳了几厘米呢?我们量一量,请看屏幕:课件出示3号(比6厘米多一些)和4号(比6厘米少一些)的测量情况。
(1)提问:3号跳了几厘米?4号呢?预设:生1:比6厘米多一些。
生2:大约6厘米。
(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齐读:大约6厘米)3、画几厘米。
谈话:第一轮淘汰赛谁被淘汰了?(2号青蛙)接下去我们进入冠军争夺赛。
课件出示:(1)提问:谁是冠军?我们把掌声送给它。
(2)谈话:蟋蟀也来了,它想挑战冠军,它要跳几厘米才能超过1号青蛙?指名回答。
蟋蟀最终跳了8厘米,你会把这条8厘米的线段画下来吗?自己试一试。
展示画法(介绍一下: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3)同桌互相检验。
谈话:你们画得准不准呢?我们同桌互换检查一下。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谈话:现在进入颁奖仪式,4号小青蛙得了第二名,它获得的奖品是一块橡皮,小朋友们你们能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长几厘米吗?把估计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估得准。
(从学具中找出橡皮进行估一估)提问:要知道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验证?预设:用尺量一量。
谈话:可是4号小青蛙只有这把断了的尺,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学生回答;小结:一般我们从刻度0开始测量,特殊情况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只要数一数,量了几个1厘米,那就是几厘米。
2、拓展练习谈话:1号青蛙得了冠军,它得到的奖品是一条漂亮的项链,这条项链大约几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后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青蛙跳远”比赛的情境串联练习,使学生在一节课注意力最涣散的时候还能够做到全神贯注,通过情境使学生学会测量整厘米和大约几厘米的物体或者线段的长度,并且会画整厘米的线段,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小结: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呢,这些成员叫什么名字、它们分别有多长、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2、布置课后作业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那食指的长度和手掌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你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课后把它完成填在练习纸上。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用厘米作单位。
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几”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