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3. 功能训练 指导病人尽早开始面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只要患侧面部 能活动,就应 进行面肌功能训练,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 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日 数次,每次5~15m回
保护角膜,防止角膜 溃疡。
4. 功能锻炼指导 部按摩和运动。
病人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坚持每天数次面
上一页
返回
谢谢观赏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 是因茎乳孔内面 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
面神经一旦发 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激发因素可能系风 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 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 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面神经炎的早 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 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保健指导】
1. 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坚持每天面 肌功能训练,保持 口腔清洁,防止眼部并发症。
2. 日常生活指导 保持心情愉快,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 避免受凉,注意保暖和适当修饰。
3. 预防并发症
进食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2. 生活护理 (1)预防诱因:急性期注意休息,防风、防寒,特别是患侧茎乳孔周
围应加以保护。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保证机体营养需求,避免粗糙、干硬、
辛辣食物,严重 者给予流质饮食;有味觉障碍的病人,应注意食物的冷 热度,以防伤及口腔黏膜。 (3)口腔护理: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患 侧滞留食物。 (4)眼部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予以眼罩、眼镜及眼药等保护,以防 感染。 (5)修饰指导:外出时可戴口鼻罩、穿风衣、系围巾或使用其他改善 自身形象的恰当 修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治疗要点】 (一)药物治疗 1.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或泼尼松(强地松),初剂量 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7~10日逐渐减量。 2. 促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维生素B族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 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25mg,每天肌注1次。 3. 抗病毒药 如因带状疱疹感染引起,可口服无环鸟苷200mg,每天4 次,连服7~10天。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临床表现】 (一)起病形式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
乳突区、耳内 或下颌角疼痛,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二)临床特点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性,偶见双侧。表现为一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 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 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 瘫痪使鼓气和吹口哨时 漏气;颊肌瘫痪使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治疗要点】 (一)药物治疗 1.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或泼尼松(强地松),初剂量 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7~10日逐渐减量。 2. 促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维生素B族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 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25mg,每天肌注1次。 3. 抗病毒药 如因带状疱疹感染引起,可口服无环鸟苷200mg,每天4 次,连服7~10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二)理疗 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助
于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消除神经水肿。恢复期可做碘离子透入疗法、针 刺或电针治疗。 (三)康复治疗 尽早进行自我功能训练,可对镜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 口哨等动作, 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并配合面部肌肉按摩。 (四)手术疗法 1年以上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眼部合并症 用眼罩、眼药水和眼药膏等保护角膜,防止结膜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
1. 自我形象紊乱 与面神经麻痹所致口角歪斜有关。
2. 疼痛:下颌角或乳突部疼痛 关。
与面神经病变累及膝状神经节有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 观察病人有无心理异常的表现,鼓励病人表达对面部形象 改变的自身感 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病人本病大多预后 良好,并提供患有本病现已治愈 的病例,指导他们克服急躁情绪和害羞 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