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 号:R 5 . 2 63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17 .8 0( 0 2 50 8 .2 6 47 6 2 1 )1 .0 00
【 要 】 中医治疗脾 胃病的经验总结:①重视舌诊 ,四诊合参 ; 肝脾 同治,重在健 脾;③治理脾 胃, 气同治 。尤其适 摘 ② 痰 用于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病 、慢性结肠 炎、肝硬化等 消化道 疾病的诊治 ,临床疗效卓著。 【 关键词 】 脾 胃病;中医治疗;经验 总结
S m m a i i g t ee p re c f r ai g s le n t m a h d s a e M u rz n x e in eo e t p e n a d so c ie s si TC h t n n
王 平
( 四川省 巴中市巴州区梓檀庙 乡卫生 院,四川 巴中,6 63 ) 306
cmb a o f l  ̄Heaopei T n zifcs go esle; ̄G vrac o c , hem o gh. a i l l i befr o i t no l n i a; p tslnco gh,ou i nt en n h p o e n es mah p lg T n z iP rc a ys t l o n t tu r u a
..
8. 0 .
C ii lo rao C iee dcn 0 2 V 14 No1 l c un l f hn s i e 1 o. ) n aJ Me i 2 ( . 5
可 降虚元之火 ,茯苓健脾而渗湿 ,利水而不伤正。诸药协同,
可调整 肾肝脾三脏功能 ,有开有阖 ,寓泻于补 ,使补而不腻, 泻邪而不伤正 。在大队滋阴药中,佐 以桂枝 、附子各一两,意 在 阴中求 阳,阴生阳长 ,即所谓 “ 少火生气 ”之义,诸 阴药得 附桂之温化则滋而不滞 ,附桂得 阴药之润则温而不燥 。故诸药
[ b tat T mmaie h x ei c fra gsle n o c i ae C A src] os u r eep r n eo et pena ds mahds ssnT M: ̄ E hs ntn u ig oi te zt e t i n t e i ) mp ai o g edan s , s o sh
22病症炯异 ,病理本质则一 . 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脏,五脏六腑之根本 ,五脏 阴阳调
味地黄 丸滋其 肾阴,附桂温其肾阳,阴阳并补,可使肾气 得充,
升降复常。 如 肾气得充 ,气 化复司,津津蒸化而上行布散,则 消渴饮 多 自减 ,浊水亦得下行。收纳浮 阳,则虚火得以下降,补 肾之 虚,则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虚冷不温可升 。通过补。 肾,可使燥 者能润 ,利者可约 ,总之 ,协 调肾脏 阴阳,恢复气机升降是桂 附地黄 丸多向调节作用之治疗 途径 ,也是桂 附地黄丸愈病之机
合 用 可 协 调 肾脏 阴 阳 、激 发 元 气 之 根 。
阴阳两虚这一共 同的病理本质,均可用桂附地黄 丸治疗 。 23协调 阴阳 ,恢复升降是愈病之途径 - 阴阳盛衰乃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 ,转归之机 理,而升 降 出入则 为阴阳气机之运动形式 。阴阳失其相对平衡,则机体升 降失常 。肾之阴阳宜 以平秘 ,相互为用 ,化生肾气 ,若 肾阴肾 阳偏盛或偏衰 ,则病证可偏阴偏阳,若阴阳两虚 则肾气不足 , 整 体机 能下 降,而产 生各种升 降失常之病证 ,桂 附地黄 丸以六
t e d a o i n e t n f c r n c g s i s p p i l e ie s ,c o i o i s c rh ss o e l e d o h r d g si e d s a e , h i g ss a d t ame t o h o i a t t , e t u c r d s a e h n c c l i, ir o i ft i r a t e ie t e s s n r ri c r t h v n v i c i ia f c c so ttn ig l c l i a y wa u s d n . n e a
机能下降而体温 不升。肾气 之虚 ,虚 阳上浮则可见 内伤发热 ; 肾司开阖 ,前后不利责之 肾,肾气不足,中阳不振 ,阴寒下迫 可见泄泻 ; 阴寒固结则见便秘等等。要言之,凡具有 肾气虚弱 、
编 号:E -2 7 6 0( R 1 0 0 0 修回:2 1.80 ) 0 20 .8
中 医 治 疗 脾 胃 S l na ds mah i ae; C t a etS mai e x ei c Kewo d ] pe o c s ssT M et n; u e n t de rm m r e h pr ne zt e e 现 将 我 治疗 脾 胃病 的体 会 浅 述 如 下 。
脾 胃的盛衰 、寒热与强弱,分析脾 胃疾病的病因病机 ,通过 四 诊合参 , 辨证论 治, 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药到病除。对每个患者 , 除了细问其病情 ,按其脉象,无不特别细察其舌象,以辨其脏
1 重视舌诊 ,四诊合参
观察 舌象 是中医诊疗 的传统经验和特色 ,是审证求 因、辨 证论 治的可靠依据 f,在脾 胃疾病的诊治中更是 占有重要的意 ”
理。
节 中心。肾气盛则五脏得养 ,肾气衰则五脏 阴阳失调 ,五脏之
伤 ,穷必及 。 肾,笔者认为理虚 以治。 肾为本 ,肾气不足 可导致一 系列表现 不同的症状 。如肾主水 ,合膀胱司气化 ,肾气不足 , 则膀 胱气 化失司,可见诸小便或多或少或频 或闭等异 常:肾藏
龙雷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 ,命火不足则脏腑形骨无 以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