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诉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民诉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民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民事纠纷: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2)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3)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
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4)民事诉讼法:是规定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
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
人之间存爱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
1)民事之诉:
2)反诉:指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的
诉。

3)民事诉权:是当事人享有的请求国家给予民事诉讼保护的权利。

第三章
1)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在重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
则。

2)当事人平等原则: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平等地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辩论原则: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陈述
各自的主张和一件,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原则。

4)诚信原则: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
公正、诚实和善意。

5)处分原则: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依法享有
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6)检查监督原则:指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六章
1)管辖: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
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级别管辖: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
权限。

3)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区域管辖,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区域内受理第
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裁定管辖:指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确定诉讼的管辖法院。

5)管辖权异议:指当事人认为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而向该法院提供的不服该法
院管辖的意见或主张。

第九章
1)民事诉讼证据:一般认为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材料。

2)证据能力:又称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
的资格。

3)证明力:又称证据价值、证据力,是指证据对于案件真实的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

4)证据的分类:
5)证据的种类:
6)证据的手机、交换和保全:
第十章
1)民事诉讼证明:指当事人和法院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证明对象:也称待证事实,指需要证明主体运用证据予以证明的对案件的解决有法律意
义的事实。

3)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应当提供证
据加以证明,以及不能证明时所承担的不利后果。

4)证明标准:指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程度或尺度,又称证明要求。

第十二章
1)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后,或者在诉讼开始前,为保证将来判决的顺利执行,
面对争议财产或与案件有关的财产,依法采取的各种强制性保护措施的总称。

2)行为保全:对于完成的行为的给付请求,因被申请人的行为或者其他愿意,可能导致申
请人的合法权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申请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制止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作出某种行为的保全。

3)先予执行: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另一方当事人给付
申请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其他财物,或者实施或者停止某种行为的一种制度。

第十三章
1)期间: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单独或者会合实施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所应遵
守的时间。

2)送达: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交给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行为。

3)强制措施:指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证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
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各种强制手段。

4)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
第十四章
1)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

2)起诉: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
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

3)受理:指人民法院对起诉进行审查,将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予以立案的审判行为。

4)审理前的准备:是指原告的起诉被受理后,至正式的开庭审理之前,为使庭审顺利进行,
审判人员与当事人依法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

5)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
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民事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

6)撤诉:指当事人将已成立之诉撤回,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行为。

7)延期审理:指人民法院已经确定开庭审理的日期后,或者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由于出
现某种法定事由,使开庭审理不能如期进行,或者已经开始的庭审无法继续进行,从而决定推延审理的一种诉讼制度。

8)诉讼中止: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法定情形的出现而使诉讼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受诉人民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本案诉讼程序的制度。

9)诉讼终结: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本案诉讼程序无法或
没有必要继续进行时,受诉人民法院裁定结束本案诉讼程序的制度。

第十六章
1)裁判:人民法院在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或之后,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
关系及诉讼程序的进行与保障问题所作出的具有公权性质的断定。

2)判决:指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就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
定。

3)裁定: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处理程序事项和个别的实体事项而作出的具有约束力
的结论性判定。

4)决定:人民法院为解决诉讼过程中发生的影响诉讼正常顺利进行的特殊事项所作出的具
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

5)命令:指人民法院对程序进行的事项或者某些无争议的事实问题依法发出的指令。

第六章
1.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