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心理学论文

建筑心理学论文

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建筑发展日趋成熟,一方面,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建筑的功能追求,另一方面,建筑的心理感受的优劣往往得不到建筑师的重视,虽然心理学早已被引入建筑设计,但往往只起到辅助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建筑不仅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而且是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的一个建筑综合体。

从建筑的尺度、节奏、体量、颜色以及它实用中的优缺点来体现建筑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感受,它应该符合艺术美学、人的情感和使用者的满意度。

本文将从建筑的空间、建筑的形体、建筑的光线和建筑的色彩四个方面阐述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心理学、建筑、建筑设计、空间
1.引言
建筑心理学是现代建筑学新概念中的重要一环,建筑心理学是围绕心理学研究与建筑学研究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对建筑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般性描述,并将心理学、社会学的有用知识用于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实际问题。

建筑师可以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于自己的工作中,以求进一步收到为人而设计的实效。

作为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建筑心理学重点研究建筑环境中人的
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

建筑心理学是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必然结果,它使建筑及环境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所欢迎,能在富于人情的方位上真正协调人的生活,引导人的生活和激发与培养人的情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勾勒出人和建筑环境的较为完整的形象,用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考虑和塑造一个又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下面从建筑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谈起,就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处理的简单实例,探讨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有意识的来指导我们建筑设计工作,并且对我们的建筑理论研究有着新的启示作用,让我们从平面、立面的研究上跳出来,用另外一种思路来考量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是否符合心理学原理,甚至试图用来探究设计者自身设计过程的心理反应,有效指导设计过程,并形成理论指导实践。

2.1建筑空间
空间作为人类存在的度量,是连续的统一体。

空间是以人为中心才富有意义。

芦原义信认为,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建筑空间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

我们塑造空间的方式反映了我们思考生活的方式。

建筑心理学强调了我们为空间所包容的生活意识及生活方式,强调建筑师需要了解和体验建筑使用人的生活及其需求,让场地、空间与建筑以“设
计体验”来决定他们的形式。

好的设计依赖于建立在建筑设计的空间秩序和使用人之间的空间交往上,建筑师需要探寻使用人的空间感受和体验,识别用户的生活目的。

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就是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的形式。

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题空间时,豁然开朗,从人引起人心理上的振奋。

新馆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是矩形,也有八边形的展区,不同形状的空间之间也形成了对比。

这种对比使单调的空间得以变化,同时也使空间变得丰富。

比例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空间形状结合着功能和精神的要求可以给人特殊感受。

中间高四周低的展厅空间,给人向心内聚的感觉。

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空间,给人一种向导感,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2.2建筑形体
人们容易对新颖、特殊、变化、对比的形状等的刺激引起注视,并且产生心理反应,形成视觉心理。

建筑的体量、轮廓、形状、工艺等,对人们的视觉都是刺激条件,成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影响视觉环境,形成规律。

当熟悉视觉环境心里的理论以后,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充分发挥出它的美观功能,在周围环境的陪衬下引人注目,满足心理要求。

沙里宁设计的纽约肯尼迪机场航站楼,外部似展翅欲飞的大鹏,而内部各屋顶曲面与楼梯曲面构成丰富变化而舒畅的流线,形成一种富于情感的空间。

赖特设计的缪乐古根海姆美术馆,主体建筑是螺旋形多层倒置的圆塔,上大下小,具有旋转和不稳定的动感美。

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像一座古老的壁炉,给人温暖的家庭情趣。

2.3建筑光线
“光”在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对人的影响十分奇妙,一方面具有强大的宗教性(感性),是宁谧的虚幻的蛊惑的;一方面又具有清晰的理性,是有力的澄澈的启蒙的。

安藤忠雄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处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

建筑空间的创造既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在一个空间场景中,光线对空间直觉的影响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光源作为空间感知的调节器来研究它的空间特性,从而深入理解空间。

安藤忠雄的光的教堂是很典型的例子。

室内的通风不是靠开窗,而是靠墙和顶部的缝隙,然而这个缝隙又是通光口,光是贴着墙或者天顶进来。

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包围,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镂空的十字与外界之间由玻璃隔断,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十字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抽象、洗练和诚实的空间纯粹性,给人以心灵的强烈震撼,形成对神的完全屈服,摒弃所有杂念沉溺于安藤神话的想象与忏悔。

如果说光的教堂带给人的是强烈震撼,那么朗香教堂给人的感觉便是安静。

朗香教堂被称为“高度思想集中与沉思的容器”。

南面的
墙被称之为“光墙”,这个墙体很厚,上面留有一些不规则的空洞,室外开口小而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靠外墙的部分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来自顶部的彩色光影充满整个小祷告室。

同时,墙体与屋顶的连接并不是无缝的,而是有一定间隙的。

同时它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而产生一种神秘感。

这对于那些精神上本来就浮游于世外的信徒来说,起着加强他们的“唯神忘我”的作用。

2.4建筑色彩
心理学家吕舍尔分析了色彩与性格的关系:红色代表人的征服欲与男性气质;蓝色代表沉稳与女性气质;黄色代表活泼与温暖等等。

虽然吕舍尔的色彩分析会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和认识各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色彩一定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

建筑色彩是建筑本身的固有色,不管室内和室外,建筑色彩都会给人心理感受,不同处理后的环境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丰富多变的色彩。

了解了建筑色彩对于心理的影响,可以更有利于建筑师设计出令使用者舒适的建筑作品。

苏州博物馆立面用清淡的色彩,简单的线条与古典暗合。

青砖黛瓦与周围环境相称,与此同时清淡的色彩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

游客在这种颜色中观光时不易疲劳,低明度冷色系使游客视觉后退,给人庭院扩大的错觉。

又如世博会中国馆的外部色彩“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
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出的,由七种红色组合而成。

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这种“中国红”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七种红色组合而成的“中国红”又传达出“和而不同”的东方文化之美。

3结束语
建筑心理学应该根据当前的一些建筑设计主流形式进行深入剖析,发掘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心理感知。

由于现在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比较浮躁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使用和欣赏时候的心理感知,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正确的引导建筑的走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停留在一种比较浮躁的状态。

因此,建筑师应学会运用建筑心理学研究指导建筑设计,从而使建筑满足的不再是设计师单方面想当然的需求,而能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心理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