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总学时数64 讲课
学时64
实践
学时
上机
学时
习题
课学
时
周学
时
4
学分 4
开课单位传媒学院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先修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选用教材《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要教学参考书《中外电视史纲要》,李明海,郝朴宁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5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地位:
《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入门性教学课程。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特性,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熟悉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从而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任务: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融会贯通。
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16周每周4学时共64学时4学分
(一)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让学生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特性,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熟悉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从而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2、要求
端正教学态度、保证教学质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教师要本着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二)理论教学基本内容概况(64学时)
第一讲广播电视的诞生(2学时)
一、广播的诞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电视技术、实验性电视播出、电视节目正式播送、战后电视的发展、通讯卫星时代
第二讲中国(大陆)广播的发展(4学时)
一、民国时期的广播电台
二、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五、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六、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
七、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第三讲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2学时)
一、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年)
二、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年)
三、中国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年)
四、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年至今)
第四讲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4学时)
一、香港电视的发展
二、香港地区主要的电视机构之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三、香港地区主要的电视机构之亚洲电视有限公司(ATV)
四、香港地区主要的电视机构之凤凰卫视
第五讲台湾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2学时)
一、台湾地区电视的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台
第六讲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况(2学时)
一、什么是广播电视
二、广播电视的特征
三、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四、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第七讲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3学时)
一、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信息与时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观念与时效观念
三、广播电视传播信息观与时效观的具体体现
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与时效观念
第八讲现代社会的分群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趋势(2学时)
一、自主性、分群化社会的形成
二、广播电视应积极满足自主性
三、系列台与专业频道——广播电视的“窄播化“趋势
第九讲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2学时)
一、广播电视的主功能与多功能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
四、拓展广播电视多功能
第十讲广播电视的栏目化、板块化(2学时)
一、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二、板块式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
第十一讲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概述(3学时)
一、广播电视新闻概念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四、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发展
第十二讲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4学时)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三、民生新闻的制播模式
四、民生新闻——辽宁都市频道《新北方》
第十三讲电视谈话类节目(5学时)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特征
四、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氛围营造
六、谈话栏目分析
第十四讲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和分类(2学时)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分类
娱乐资讯类、娱乐谈话类、综艺表演类、游戏娱乐类、益智竞技类、真人秀第十五讲电视真人秀节目(10学时)
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二、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三、真人秀节目的元素
参与者——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
悬念——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
竞争——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
游戏规则——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
时空情境——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
现场记录——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
艺术加工——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
四、真人秀节目分析
第十六讲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特点与功能及电视综艺晚会(3学时)
一、电视文艺节目的特点
二、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三、电视综艺晚会概念
四、电视综艺晚会特点
五、电视综艺晚会分类
六、颁奖晚会观摩
第十七讲电视游戏类节目(4学时)
一、电视游戏类节目特征
娱乐性、广泛参与性、激烈的竞争性
二、游戏类节目的定势与走向
三、电视游戏类节目分析
第十八讲电视纪录片(8学时)
一、纪录片的界定
二、电视纪录片三要素
非虚构作品、艺术感染力、逻辑性
三、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
四、电视纪录片的题材
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
五、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
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访问谈话式、个人追述式
六、纪录片的叙事手段
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七、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八、电视纪录片大师们
九、纪录片分析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64 学时,讲课64 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讲
课
实
验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上
机
参观
或看
录像
小
计
第一讲广播电视的诞生 2 2 第二讲中国(大陆)广播
的发展
4 4
第三讲新中国电视事业
的诞生与发展
2 2
第四讲香港地区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4 4
第五讲台湾地区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2 2
第六讲广播电视的基本
概况
2 2
第七讲广播电视传播的
信息观与时效观
3 3
第八讲现代社会的分群
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
趋势
2 2
第九讲广播电视传播功
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
2 2
第十讲广播电视的栏目
化、板块化
2 2
第十一讲广播电视新闻
的基本概述
3 3
第十二讲电视民生新闻
的崛起
4 4
第十三讲电视谈话类节目 5 5 第十四讲电视综艺娱乐
节目的界定和分类
2 2
第十五讲电视真人秀节目10 10 第十六讲电视文艺类节
目的特点与功能及电视综
艺晚会
3 3
第十七讲电视游戏类节目 4 4 第十八讲电视纪录片8 8 总计64 64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一)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3.5:1;平均周学时:4学时。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融会贯通。
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
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导教学法等。
(四)成绩考核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期末考试是试卷考试。
制定人: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