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酒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酒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酒文化概论姓名:姓名:XXXXXX 班级:班级:XXXXXXXXXXXXXX 学号学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时间:时间:2012.2012.2012.050505..10目录一中国酒文化的概念 (2)二儒家文化与酒德酒礼 (3)三道家精神和酒神文化 (3)四酒与艺术 (4)五反思与展望 (5)中国传统酒文化概论摘要中国6000年前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她同4000年前始作啤酒的亚述地区(今地中海南岸地区)、5000年前始作葡萄酒的中东两河地区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如今,亚述地区的啤酒和两河地区的葡萄酒早已名落孙山。

唯独中国酒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最大的产销量和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在世界酒林中独领风骚。

本文将从中国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上,找出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字传统酒文化一中国酒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大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文化,它对其它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发生着影响和导向作用,在传统文化中处于基础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观念文化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体,此外还有佛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家等;二是历史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等器物,也包括书法、绘画等艺术品,还含有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三是制度文化;四是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

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的总和。

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畴。

就某一个具体国家的酒文化而言,其中的“文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酒文化”也就是酒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具有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它文化现象紧密结合并发挥作用的强烈的渗透性。

中国酒文化就是在中国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酒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与传统文化同根生,同步长,同时成熟,融合发展,相得益彰,须臾不可离开。

中国酒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哺育下实现的,中国酒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辉煌成果;同时,传统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酒的载体作用和促进作用,中华美酒滋润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放射着中国酒文化的灿烂光华。

因此我们说,中国酒文化是中国酒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

在数千年的悠悠岁月中,中国酒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营养,永不间断地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自身,使它成就了精湛的工艺和遍布全国的各式美酒;使它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雅俗深浅、性情风度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酒文化体系,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

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酒---这个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催化剂和活化剂---作为自己的物质载体之一,也使它得到了纵向更加深远、横向更加广泛的传播,促使它把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男女老少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进行调合协同,以便统一在礼乐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范畴之内;并使它随着历史的演进、民族的振兴而不断发展,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这些,都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酒文化和传统文化所不可比拟的。

因而,中国酒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二儒家文化与酒德酒礼同西方意欲型文化看重物质利益相区别,以儒家伦理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理想人格,重在协调人际关系。

这种伦理道德精神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更为典型地反映在酒德、酒礼中,从而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发生着深刻影响和导向作用。

孔子一生很爱饮酒,但他对饮酒的许多论述却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享受范围,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酒文化论述。

什么是酒德呢?孔子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不能有具体的数量限制,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常态为限度。

“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而提出的酒德标准。

这个酒德标准同《酒诰》中“毋彝酒”的酒德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怎样才能达到酒德的标准呢?这就必然要对饮酒用酒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规范,这个饮酒用酒的礼仪规范便是“酒礼”。

在儒家先哲们看来,酒主要是礼仪的象征,他们把饮酒活动作为人们学礼、施礼,进而达到成人、合天的一种重要途径,甚至成为淳教化、协殊俗、睦四邻的特殊手段。

西周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在进行饮酒活动时,都要严格遵循各种礼仪规范。

饮宴时,餐具和酒菜的摆放和增递程式,以及用饭、饮酒的过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仪。

酒宴的坐次排列,更与官秩、名位、爵衔、尊贵、老幼相通,丝毫不得紊乱。

在各种场合中,各人的身份不同,饮酒的礼仪就不同,所用的酒和酒器也不同。

民间仪礼中有乡饮酒礼,它分为四类,由乡吏主持其事。

比较通俗而典型的酒礼规则还有不少,如:饮酒不能至醉,不能失态,官员更要做到“朝不废朝,暮不废夕”;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做待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然后入席;长辈让晚辈饮,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则不能先饮尽;向长者敬酒,总要说些“祝您健康长寿”之类的话;“有酒食,先生馔”(孔子语),就是说有了酒菜,应该让父母和年老人先用;“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焉”(孔子语),就是说如果与本乡人一起饮酒,饮完酒后,一定要让柱着拐杖的老人先走,然后自己才能出去;主人不举杯,宾客不能先饮;“君子饮酒,三杯为度”。

饮酒又分四步程序,即:拜、酾、啐、卒爵,等等。

以上叙例,从形式上看是酒礼,从内涵上考察,又该归于酒德。

酒礼为酒德所规定,酒德又以酒礼为传播载体。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无逾酒礼,便是酒德;酒礼与酒德的关系,在深层结构上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统一。

总之,儒家酒德、酒礼思想的规定,完全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礼”,也即是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酒文化中的集中反映。

三道家精神和酒神文化道教崇拜的是神仙。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仙与酒向来有不解之缘。

酒有仙酒,仙有醉仙。

道教经典中不乏如此风流的诗句:“无花无酒不神仙。

”神仙的本质是自由,而酒恰能使人忘却生存的不自由,“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仙是对尘世的超逸,酒恰是对忧愁的忘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道教“八戒”中虽有“不得醉酒以恣意的”规定,但其戒律在实施中并不严格,因为道教本身崇尚的是自由,而不象佛教那样很重戒律。

就道教内部来说,各教派也不尽一致,全真道较严戒律,而正一道则十分松驰。

因而,道教的仙群中喝酒最有名的“醉八仙”几乎成为明清以来神仙逍遥不羁形象的代表和酒仙的象征。

仙境是浪漫的,现实是冷峻的,从严酷的人生扑向奇瑰的蓬莱之境,必需得“道”。

道教所信仰的“道是”逍遥之途,是自由的象征。

它无所不在,却又无形无象,虚渺混沌。

“道”是不可言说与实证的,只能依凭高深的内觉和静观方能感悟,这需要“坐忘”和“炼气”。

奇妙的是,道教的信仰者们发现,酒的酣醉与醺然使人沉向混沌,令人暂时忘却或消除生与死、苦与乐、人与我的种种差别,于忘却中重返生动活泼、自由无羁的生命自然与率真本性,这正是道家所孜孜追求的自然德性的复返与重归。

庄子深深领悟到饮酒的真谛,他借渔父之口阐发什么是“真”时说:“饮酒则欢乐”,“饮酒以乐为主,这就是‘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以贵真也。

’”因而,道教的仙群中喝酒最有名的“醉八仙”几乎成为明清以来神仙逍遥不羁的代表和酒仙的象征。

不难看出,道士爱酒,是与其热爱自由逍遥、自然恬淡的人生观紧密相关。

他们在杯盏中寻求的不是迷狂丧性,而多是寻觅人生那一份淡淡的孤云野鹤般的韵味。

道家的这种自由与逍遥使中国的酒仙、神仙身上迭映出西方酒神狄奥尼索斯陶醉而快活的身影。

四酒与艺术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

一是文人多嗜酒。

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

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

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

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

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郭老还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他们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占17%,杜占21%。

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

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

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

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

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

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

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

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

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

“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

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

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