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的栽培洋葱是一种耐运输、耐贮藏的常用蔬菜,洋葱按鲜茎皮色可分为红皮、黄皮和白皮三种;按鳞茎形状可分为扁平形、长、长球形、球形和扁圆五种。
不同球形与早晚熟性有关,一般球形越扁,熟性越早。
种植洋葱品种不同,产量有较大差异,熟性早的扁平品种,一般亩产4500--5500公斤左右;中晚熟品种一般亩产5000--5500公斤。
适合作为萝卜、收获后的接茬蔬菜。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洋葱是典型的幼苗春化型二年生植物,其幼苗长到一定大小后(茎粗达0.7cm 左右就进入感受低温影响的临界期)才能对低温起反应,此时如果出现冷空气入侵或气温偏低,就会造成幼苗的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如果低温时间过长,则发生春化而抽薹开花,如果气温偏低,则表现为不完全春化而引起鳞芽异常分化,出现“双胞胎”或“多胞胎”现象。
冬性弱的品种对低温反应敏感,幼苗稍遇到低温就有抽薹现象出现;冬性强的品种幼苗稍大才能感受低温而抽薹开花。
1、温度洋葱生长适宜温度为12--26℃。
种子、鳞茎在3—5℃即能缓慢发芽,12℃以上发芽迅速。
幼苗生长适温为12--20℃,但在-6一--7℃的低温下也可安全越冬。
鳞茎膨大期适温为20--25℃,超过28℃以上,鳞茎进入生理休眠期。
2、光照洋葱属于长日照植物。
只有较长的日照洋葱鳞茎才能形成。
而在较短日照条件下,即使具备较高的温度,洋葱仍将继续生长,地下部却不能形成鳞茎。
一般长日照型品种必须有13.5--15时的日照条件才能形成鳞茎;短日照型品种仅需有11.5--13时的稍长日照条件即可满足需要。
3、水分洋葱根系浅,吸收水分能力弱,要求土壤湿度较高。
生长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50%以下时植株吸肥能力受影响。
不同生育期之间的需水量也存在差异,发芽期、幼苗生长旺盛期和鳞茎膨大期需水较多,而在幼苗越冬前和鳞茎收获前又要适当控水,以防徒长或影响鳞茎的耐贮性。
4、土壤与营养洋葱要求肥沃、疏松、保水力强的土壤,以便于根部吸收肥水和鳞茎的膨大。
土壤偏粘不利发根和鳞茎生长,沙土保水力和保肥力弱,不适合栽洋葱。
洋葱适于中性土壤,即PH值6-8左右。
洋葱喜肥,对土壤营养要求较高,所以全生育期都要求土壤有充足的肥料供给。
一般幼苗期以氮肥为主;鳞茎膨大期增施钾肥,能促进鳞茎膨大;磷肥的施用在苗期就应开始,以促进氮肥的吸收和提高产品品质。
每生产1000㎏鳞茎需N2.0-2.4㎏,P0.7-0.9㎏,K3.7-4.1㎏。
二、播种育苗1 、播种期: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
洋葱属绿体春化型,当秧苗长到一定大小(一般葱白直径在0.8厘米以上)在适当的低温(一般在9-10℃以下)经过一定的时间(视品种而定)即可通过春化。
而且,洋葱鳞茎膨大和抽薹开花均需要温暖长日照的条件,所以,在秋播育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播种期的确定及苗期管理,以防止洋葱的先期抽薹。
播种过早易先期抽苔,播种过晚影响产量,参考日期:秋分前后。
2 、苗床准备: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2—3年内没有种葱蒜类的地块做苗床。
结合整地施有机肥0kg/亩或鸡粪2020kg/亩,施入二铵25-30kg/亩,硫酸钾7--10kg/亩或生物磷钾肥2-3kg/亩,磷素活化剂1kg/亩。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过筛,畦土要搂碎耙细,耙平后做宽1.2--1.3m,长7--10m的平畦。
(种植一亩洋葱需亩床地35㎡,用种量200g(种子千粒重3.3--3.5克)。
3、床土消毒:用多菌灵与50%福美双以1:1比例混合,8--10g混合药粉混15kg细干土,拌均匀,撒施床面后开沟播种或以药土的1/3铺底土,2/3作为覆土。
4、种子处理:用多菌灵、福美双1:1混合药粉干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种子用量为7--8g/平方米。
为了加快出苗,可进行浸种催芽,浸种是用凉水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至种子不粘结时播种。
催芽是浸种后再放在18~25℃的温度下催芽,每天清洗种子一次,直至露芽时即可播种。
5、播种程序及方法1、条播:先在畦面开沟,沟深度1.5--2.0cm,沟间距9cm,然后播籽、覆土、镇压(用脚力将播种沟的土踩实)、浇水、放毒饵、覆地膜。
(另备覆盖土,并将覆盖土高温消毒,杀灭草籽或于秋季翻耕几次令杂草种子萌发,覆土深度0.8--1.0cm。
为保证出苗整齐一致,必须确保苗床水分充足,如播前床土干,则应于播前1—2天浇水造墒。
)2、撒播:先在苗床浇足底水,采用干籽撒播,播后盖细土或过筛的营养土,以不见种子为度。
盖土后可用33%的除草通(又名施田补)除草剂亩用100毫升喷雾,可有效地防除苗地杂草。
然后盖上遮阳网等进行覆盖,便于保湿防雨,苗地应保持土壤湿润。
有60%左右出苗即可去掉覆盖物。
6 、苗期管理6.1 水肥管理:播种后一定要保持苗床湿润,防止畦面板结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
要等到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后,才可以适当控制浇水。
其中,幼茎长出约4~6厘米,形成弓状(俗称为“拉弓”),从子叶出土到胚茎伸直(俗称为“伸腰”)。
一般在播种前浇足底水的,播种后一般不浇水,到“拉弓”的“伸腰”时再及时浇水,这样才能确保全苗。
播种前底水不足或未浇水的,一般在播种后到小苗出土要浇水2~3次。
当出苗60%--80%后揭膜,并同时喷水1次,以后保证床面见干见湿。
幼苗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促进幼苗生长。
施肥量每亩尿素化肥10~15公斤,或腐熟人粪尿1000~1300公斤或在移栽前10—15天喷1--2次0.2%--0.4%磷酸二氢钾,以促进移栽后发根。
幼苗发出1~2片真叶时,要及时除草,并进行间苗,撒播的保持苗距3~4厘米,条播的约3厘米左右。
6.2 温度管理:播种后出苗前白天气温控制在20--25℃,夜间气温高于13℃,出苗后,白天为15--20℃,超过28℃放风,夜间10℃、不低于8℃。
6.3 成苗标准:叶片3--4片叶,假茎0.5--0.7cm(≥8mm和≤3mm均不好),株高15--25cm,葱白长3--4cm,须根13--15条,苗龄45—55天为宜。
三、定植1、整地做畦选排水良好、土地平整、肥沃、通透性好的壤土、砂壤土、黑土为佳,前茬不是葱蒜、韭菜茬,未施普施特、豆黄隆、绿黄隆、阿特拉津的地块;土壤pH值6.3—7.8,最好结合整地,施入充分腐熟、细碎的有机肥0kg/亩或鸡粪2020kg /亩,二铵50kg/亩,尿素20kg/亩,硫酸钾12kg/亩或生物钾肥3kg/公顷,磷素活化剂1kg/亩,深翻20--25cm,耙细、混肥均匀,整平后做畦,畦宽90--115cm,沟宽40㎝。
2、移栽方法:在起苗前一天苗床打透水以便起苗,起苗后分级打捆(分茎粗0.3~0.5厘米,0.5~0.8厘米两级),起苗后去土用剪刀将长根略去一部分,便于插栽,用40%甲基异硫磷500倍蘸根(或并置于药槽内,用600倍辛硫磷和600倍多菌灵混合药液灭虫、灭菌,),用木签插孔,顺孔插下,株距12--14cm行距为15--18cm,用手复土。
栽植深度2~3厘米,以土埋没小鳞茎,浇水后不漂秧为宜。
3、移栽时间。
过早定植,植株开始生长,越冬苗过大,第二年容易发生先期抽薹现象;洋葱从定植到恢复生长约需30天左右,过早定植,植株开始生长,越冬苗过大,第二年容易发生先期抽薹;定植过迟,根系尚未恢复生长,易受冻害。
因此一般在11月中下旬,严寒来临前30~40天,旬平均温度在5度以上时定植为宜。
四、田间管理1、水分管理:全生育期一般浇水7--10次。
定植后必须及时浇水1次,以便根系与土壤密接,不宜漫灌;缓苗前应小水勤浇,保持根际土壤湿润,不积水;缓苗后适当控水5--7d,以促进根系发育,有利蹲苗;(蹲苗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性质和定植后生长状况来掌握,一般条件下,蹲苗15天左右。
当葱秧苗外叶深绿,蜡质增多,叶变厚,心叶颜色变深时,即结束蹲苗开始浇水。
)蹲苗后进入正常水分管理,7—10天浇水1次,土壤见干见湿,湿度控制在60%--80%,根层湿润为原则。
在鳞茎膨大前,适当控水,以实现叶片生长向鳞茎膨大的转化,以防徒长;转换期后进入正常水分管理,不可缺水,否则影响产量,当植株出现倒伏,停止浇水,以防水分过大葱头腐烂。
2 、施肥管理:缓苗后结合浇水追硫铵10--15kg/亩或尿素10kg/亩;鳞茎膨大前追硫铵10--15kg/亩,硫酸钾8kg/亩,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3--4次;收获前15d左右,鳞茎膨大盛期喷施0.1%--0.3%硼酸液和0.3%磷酸二氢钾以促葱头着色;可于收获前喷0.25%青鲜素、抑制葱头发芽,延长贮藏期。
3 、中耕管理:不覆地膜的应在缓苗后至鳞茎膨大前进行2--3次浅中耕,深度不超过3cm,可用铁丝钩于行间进行,注意不伤及根、茎及叶片。
覆盖地膜的,可在高温到来前揭膜,以确保鳞茎膨大期的正常温度15--26℃;但也可不揭膜,并在膜上覆土2cm,也可达到降温的目的,并可防治杂草的生长。
4、科学除草洋葱田宜采用化学除草。
播种后至出苗前或移栽成活后可每亩喷洒25%除草剂乳油g,或50%扑草净65g。
田间发现早期抽薹的植株,应及时摘除花薹,促使侧芽萌动长成新株,仍可形成鳞茎。
摘除工作应及早进行,摘除过晚是养分消耗过多,是鳞茎形成晚而小。
五、除薹。
对于早期抽薹的洋葱,在花球形成前,从花苞的下部剪除,或从花薹尖端分开,从上而下一撕两片,防止开花消耗养分,促使侧芽生长,形成较充实的鳞茎。
实践证明,对于先期抽薹,采取除薹措施后,仍可获得一定的产量。
六、病虫害的防治:洋葱的病害主要有紫斑病、霜霉病和灰霉病。
紫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常具黄色晕圈,病部长出深褐色或黑灰色具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霉状物,病部继续扩大,致全叶变黄枯死或折断。
种株花梗发病率高,致种子皱缩,不能充分成熟。
防治方法:实行2年以上轮作,施足基肥,增强寄主抗病力。
发病初期可用25%瑞毒霉或75%百菌清6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或者在返青后用75%百菌清6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喷药1次,连喷3次。
锈病用15%粉锈宁1500~2020倍液喷雾,每隔天10天喷药1次,连喷2次,以上农药的最后一次喷施时间应距收获10天以上。
灰霉病:症状:初在叶上生白色斑点,椭圆或近圆形,直径1~3毫米,多由叶尖向下发展,逐渐连成片,使葱叶卷曲枯死。
湿度大时,在枯叶上生出大量灰霉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3%多氧清水剂600~900倍液,或0.5%OS -施特灵水剂3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200倍液等进行喷施。
霜霉病:此病多在雨季发生。
发病初期,于叶身部先发生凹陷的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由下向上长出白色或淡黄色绒毛状霉层,病斑中央颜色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