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教学设计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教学设计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
总结以老师在知识与过程方面搭建线路,学生进行主要回答。
5.布置作业
6.6.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定理2的证明过程中总结得到综合法的定义,这样建立起脚手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2.讲授新课
教师: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最后得到结论。因此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教师:例1
留三分钟思考时间
教师:有没有同学证明出来啊?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2:
由于a,b,c不全相等,所以上述 式中至少有一个不取等号,把它们相加得
3.能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并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
问题.
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
证明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既然是证明不等式,那首先请大家一起回顾前段时间学习的基本不等式。师:对,他用的是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已知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例1让学生对综合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教师:前面我们对综合法有了全面认识,那下面我们再看例题2:求证
留3分钟的思考时间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贺毅
教学题目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程类别
新课
总学时
1
教案内容与设计
综合法与分析法
1.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不等式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之前已经深入学习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注重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结论叫做综合法;也可以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从而证明不等式,这种方法就是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找到证明的思路,综合法则有利于我们简洁地表述证明过程。由此主要通过例题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要证明的不等式与已知的重要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证明不等式的途径。
2.学生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且是普通文科班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全班已经学习了关于实数大小的基本事实、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等内容。由此,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既传授新知识也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定义、原理.
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追问):定理1是用的什么证明方法?
学生集体回答:主要用的是比较法
【设计意图】通过定理1的证明,让学生回忆起证明不等式的第一种方法:比较法,让学生建立整体框架。
教师:嗯,不错呦,还记得之前学习的证明不等式的第一种方法:比较法。那我再追问一下:定理2的证明方法呢?请大家独立思考。
留2分钟的思考时间
教师:观察定理2,想直接利用比较法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观察一下它的形式与我们之前定理1是不是有点类似啊?通过观察,定理2在形式上与定理1相似,所以将定理2进行变形与定理1相靠近。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定理1进行变形,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其实这种证明方法就是综合法。
教师:此求证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条件,那我们只能从要求证结论的入手。
教师: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我刚才的这个证明过程。当没有充分的已知条件,我们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其实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分析法。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综合法是由因导果,那分析法就是执果索因。
教师:大家现在说说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啥。
教师: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分析法就是执果索因,因此,综合过程与分析过程是相反的。在证明命题时,以分析法寻找证明的思路,而综合法叙述、表达整个证明过程。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例题3求证:若
【设计意图】例题3是既可以用综合法也可以分析法证明的。所以可以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种证明方法,让学生形象的感知一下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