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桩基检测方案

桩基检测方案

桩基检测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桩基检测方案工程名称: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西锦园)检测单位:浙江丰土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四日目录第一章概述一、工程概况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西锦园)位于乐清市西新路。

本工程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为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需对该工程其中的6根单桩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5根单桩进行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部分桩进行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

静载试验主要试桩要求见表1。

表1 静载试验主要试桩要求二、岩土工程概况根据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07月提供的《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各地层划分及有关参数值见下表2:表2 地基土划分及有关参数值三、检测内容1、低应变检测;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

第二章检测方案编制依据1、委托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及试桩要求;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3、《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技术规程》 DBJ10-4-984、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变更及技术资料等。

第三章试验方法及设备一、低应变检测1.检测概述基桩低应变检测用于检测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推定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的位置。

本次检测采用反射波法,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 检测要求现场检测工作原则上在无雨天进行。

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检测数量由委托方、设计方、监理方等相关单位根据相关规程和工程实际、施工状况以及地质条件等确定,试验数量应满足对工程质量评价的要求。

3. 检测设备本工程进行低应变检测的设备采用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RS-1616K(S)基桩动测仪,所用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证书编号为KS1203017,最近校准日期为2015年3月4日。

4、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记录波形的振幅、相位和频率特征等技术指标,可综合判断桩身缺陷的类型、位置及程度等完整性问题。

5.低应变桩头处理要求进行低应变检测时,受检桩桩头处理要求:清除桩顶浮浆层及松散的混凝土(桩头无松散或破碎,敲击无破碎声),确保桩头需露出地面,用砂轮磨平3~5个直径大小为60~80mm的圆形平面,其中,桩心处须磨1个平面,然后沿桩心对称位置在桩的2/3半径处磨2~4个平面,并确定平面平整、密实。

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1.试桩概述单桩竖向静载检测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极限承载力,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具体试桩情况见表1.2.桩头处理(1)对抽检桩开挖后,接桩前应凿除原桩顶部位浮浆层和软弱混凝土,凿至新鲜混凝土、粗骨料(或卵石)露出不少于50%,然后接桩至自然地面,桩头处理见图2(接桩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

(2)接桩后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

(3)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

(4)距桩顶一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约为6mm厚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桩顶应放置3层钢筋网片,间距60~100mm。

将钢筋网片、箍筋及钢板套焊接在一起以提高桩头整体强度。

(5)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建议桩头部分混凝土强度不小于C40,可适当添加早强剂。

桩头和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现场测试。

(6)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与工程桩一致,确保垂直度,桩顶部低于地面20cm左右,具体根据现场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图2 抗压静载桩头处理示意图3.试验设备4.试验方法(1)本工程检测桩采用堆载静压,并用千斤顶反力加载—压力传感器控制加载量和位移传感器自动测读桩顶沉降的试验方法,堆载材料选用混凝土预制块。

(2)加载反力装置采用压重平台上加载混凝土预制块,试验设备的安装按规范进行,并按规定布置了独立的基准梁系统,本次试验的最大加载值 8400kN和6200kN,试验要求以试桩为中心15m×15m周围场地先进行开挖,开挖深度不小于1m,再用矿渣或建筑垃圾回填,并进行分层碾压、平整(若场地条件较好,可简化处理本项工作)。

(3)加载方法采用2台630T千斤顶进行加载,并采用分级加载及相应沉降观测,荷载分级为设计要求最大试验荷载的1/10取值,第一级取其2倍。

(4)试验采用慢速速维持荷载法,即每级荷载按5,15,30,45,60分钟测读一次。

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当桩顶沉降速率小于0.1mm/h时进行下一级加载。

(5)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终止加载:a.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且总沉降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c.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d. 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e. 试桩破坏(6)、卸荷观察: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卸载时,每级卸载维持一小时,按第15、30、60分钟测读桩顶沉降变化各一次。

全部卸荷后隔三小时测读最后一次残余沉降值。

三、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1. 检测目的及依据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极限承载力。

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桩头处理试桩桩头略低于自然地面,抗拔钢筋应高出桩顶至少500mm,桩头箍筋需加强,抗拔头焊接工作由委托方负责。

3.场地要求因抗拔桩单桩抗拔极限了承载力为1500kN和760kN,为使地基地能提供足够的反力,因此桩周7m×7m场地应平整压实,有软弱土处应采用建筑垃圾转换处理且压实(处理深度不小于1.0m),雨天不宜检测。

4.检测方法(1)、荷载分极:每级加载值按预先设计极限值的1/10加载,首级荷载加倍。

(2)、沉降观察:每级加载后在5,15分钟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分钟测读一次,累计1小时后每隔30分钟读一次。

(3)、终止条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终止加载:a、桩在某一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五倍;b、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c、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倍;d、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

(4)、卸荷观察: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15分钟测读一次残余上拔量,读2次后,隔30分钟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全部卸载后,隔3-4小时再读一次。

同时每级荷载作用下上拔卸载稳定后测读一次读数。

第四章试验前准备工作一、委托方需准备工作1.委托方需向检测单位提供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桩设计图纸和施工资料各一份,2.由委托方(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填写检测单位提供的工程检测项目委托单。

二、施工单位现场配合工作1、场地配合静载的桩头处理及桩周场地回填压实平整,低应变桩头平整等工作。

回填场平范围见表3:表3 回填场平范围路基板抗拔静载提供需要6块1m×6m路基板(也可铺设双层钢板),路基板布置及场平见图3,类似工程示例见图4。

图3 路基板布置示意图2、水电道路配合需要准备配电箱能将电源接至试桩附近,现场进出设备及吊装配重块道路畅通。

3、现场住宿配合工地现场提供宿舍一间以方便工人住宿(此项可由检测方自行解决)。

其余未尽事宜,可由各方现场协商解决。

三、检测单位试验前需准备工作1.试验前应对试验用主要检测设备:基桩静载仪、动测仪、千斤顶、油泵等设备进行逐一检查,保证其完好并能正常工作并确认其在校准时限范围内。

2.检测现场道路、水电、受检桩堆载架构搭等不能满足检测需要时,需与业主方、施工方进行协调安排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以确保检测试验顺利进行。

3.安排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检查受检桩桩头情况及受检桩位置进行确认,按受检桩分布情况规划检测试验顺序。

4.安排试验用配重、主梁、副梁等设备进场;第五章现场检测安排一、试验时间安排1.试验应在无雨天进行,否则试验日期向后顺延。

2.静载试验:在试桩达到设计桩身强度且满足28天休止期后,由委托方通知我单位进场检测,我单位将安排测试人员在5日内进场检测。

利用混凝土配重堆载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现场工作时间正常情况(未出现任何干扰致使检测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约为2天/根,实际所用检测时间视施工现场场地情况及受检桩数量确定。

3.低应变检测:必须保证受检桩的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施工单位对桩头处理完成后由委托方至少提前1天通知我单位,我单位将及时安排测试人员到现场检测,所需时间视施工方工程进度情况。

二、现场检测人员安排第六章检测质量保证1.我单位将严格按国家颁发的检测相应标准和规范进行测试,如有违反规程,委托方有要暂停检测,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由我单位负责。

2.委托方提供的设计图纸、说明和有关的技术资料作为施工测试的有效依据。

如发现设计图纸有误或试工原因需要修改设计时,必须事先由甲方签署意见,并交设计办理手续后方可实施。

3.为高效优质开展并如期完成本次检测任务,我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质量手册》和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开展检测工作,确保整个工作检测质量,对整个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1)从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上,严把工程质量第一关。

现场负责人对检测工程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技术负责人对工程负技术责任。

(2)食品选择时,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仪器型号,充分估算与仪器工作有关的结构与基础特性参数。

(3)保证基本资料完备,数据可靠,仪器选择和布置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正确无误,在设计基础上制定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4)检测人员在仪器安装、埋设、观测、记录、资料整理与分析、信息反馈等每个程序中要保证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并保证合格的质量水平。

(5)根据设计明确规定的检测仪器的适用条件、维护要求及运用标准,进一步细化,并进行现场标定和检查,当仪器使用条件与设计规定条件不符时,进行检查,根据需要采取适当保证措施更换。

(6)填写各数据时应实事求是,坚持一切用数据说话原则,逐项认真对照检查并按规定要求填写数据。

(7)原始测读记录必须在现场用铅笔或钢笔填写,填写时发生错误不得涂改,应用铅笔或钢笔将错处用直线划掉,然后在右上角填写记录,对有疑问的记录应在右上角标识问号,并在注明栏内说明原因,不得无故错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