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教育观一、教育目标1.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能够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3.重视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
4.了解《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义》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重点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三、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因材施教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二)学前教育的价值1.促进儿童当时当下的发展。
(例:让孩子描述杯子,可以往深了说,也可以往广了说。
)2.为入小学作好准备。
3.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三)教师讲解学前教育的发展1.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1903年,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幼教机构,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2.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北京郊区县为例,以外省公立园私立园为例。
)3.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针对残疾儿童。
)4.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最好的是上海,最差的是北京。
)5.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四)学前教育的目标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1.托儿所的保教目标托儿所是对0-3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颁发了《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托儿所的保教总目标是:“要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具体表现为:(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动作)(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获得简单知识。
(语言)(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品德)(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生活习惯)2.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幼儿园是对3-6周岁(或7周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概念、性质)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主要表现在:(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运动、健康卫生)(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智:求知态度、智力、技能和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德:爱的情感,道德品质和社会性)(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美:感受美和表现美)注:口语发展关键期是2-5岁,语言是儿童所有活动的伴随者。
3.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论述)(1)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保育、教育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均受制于其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也都反映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2)比较而言,托儿所在对儿童施以教养的同时,更注重于儿童的保育工作,而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保育工作的同时,却更侧重于儿童的教育;(3)托儿所把保障儿童的健康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语言、动作和认知能力;(4)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托儿所培养目标基础上的,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要求更多、更高,强调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4.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1)让儿童独立地、主动地成长。
(2)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训练及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不是只受成人的控制。
(3)学习从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够给予、分享及接纳情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抚爱。
(4)学习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并获得快乐的、积极的体验。
(5)使男女儿童同等地发展个性与才能。
(6)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和营养。
(7)发展与联系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8)初步认识及支配周围环境,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积累和和运用知识。
(9)发展语言,学习新的词汇,并理解别人的语言。
(10)发展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5.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1)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体验集体生活的态度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精神的萌芽;(2)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必须的日常习惯,并使其身体的各个技能得到调和的发展;(3)培养幼儿正确理解和对待其社会生活现象的初步观念;(4)正确知道幼儿学会语言的使用方法,培养他们对童话、连环画等的兴趣;(5)使用音乐、游戏、绘画等方法,培养幼儿对创造性表现发生兴趣。
6.我国与其它国外教育目标的比较:相同:各国都很重视使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重视全面和谐发展)差异:(1)我国较关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外国较关注培养兴趣和求知欲;(2)我国较注重形成儿童良好习惯。
外国较注重儿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我国较重视儿童的性格。
外国较重视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
(五)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1.热爱儿童爱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热爱儿童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1)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
(例:老师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2)教师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例:冬天孩子午睡,老师晒孩子们的鞋子)(3)教师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例:针对偏食现象,老师教孩子说“老师,我喜欢吃…”)2.尊重儿童儿童是人,有尊严。
教师只有尊重儿童,才能赢得儿童的敬重和爱戴,促进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1)要信任儿童。
(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一定要相信儿童)(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例:托幼机构设立儿童专柜,老师打开前要征求幼儿意见,“我能看看里面有什么宝物吗?”)(3)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是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例:《布娃娃之歌》,改编40个样本)(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儿童自尊心比较脆弱,教师不要当着别人面揭儿童短处。
(例:“埋藏缺点”活动)(5)要杜绝体罚儿童。
美国研究员施特劳斯痛斥“不打不成器的说法”。
(例:“娃娃家”男孩亲了女孩被罚,影响了智商)3.全面教育儿童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体、智、德、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例:带小朋友去超市、《好饿的毛毛虫》)(1)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发展中具备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互相取代。
(2)四育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学前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展之本,重视儿童学前儿童的体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例:运动产生“快乐素”)(2)学前儿童的体育和德育有密切关系,重视儿童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例:强健体魄有助于社会成功)(3)学前儿童的智育也和体育有密切关系,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
(例:《漱口》)(4)学前儿童的美育和智育也有着密切关系,在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提高。
(例:唱歌)(5)学前儿童的美育还和体育、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跳舞,除影响基本形态、举止行为还影响形象思维、创造能力)4.寓教于活动之中第一,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
第二,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
第三,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
第四,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第五,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5.教育要儿童化学前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儿童化,不能“小学化”、“成人化”。
(1)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一些浅显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儿童。
(2)学前教育的儿童化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
教师在运用教育方法时,要尽量注意直观、生动,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6.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前教育活动的成功有赖于全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的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集体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规范;小组活动、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三种形式的和谐统一,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和儿童全面的发展。
7.因儿童施教学前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每个儿童在行为、兴趣、爱好、才能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不能统一要求,实行一刀切,而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与教育,扬长补短,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个性更好的发展。
8.争取家庭配合首先,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的理解学前教育。
其次,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再次,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最后,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疑难杂症。
此外,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