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治疗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过程

心理治疗得过程一、有效心理治疗得机制良好得心理治疗效果得产生,主要依靠下述四种治疗机制得建立而起作用。

1.施治者得支持与配合。

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心情不舒适得时候,最需要得莫过于别人得支持与安慰了。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一句关心得话,一些同情得表示,犹如雪中送炭,比什么都更能使受困苦得人感动,并可以使一个精神将要崩溃得人神奇般地重新振作起来。

不管就是球场上得败军之师、还就是生活中丧偶失子、事业失败得人,或者对学习毫无兴趣得人,其共同心病就就是失去了对自己、对人生或未来得希望。

因为经过长久得努力往往导致精神疲乏,意气消沉,失去了适应环境、面对困难得信心。

因此,心理治疗能使病人好转得治疗机制之一就就是,帮助病人培养希望、恢复动力。

所以,给求治者提供适当得支持与辅助,可以说就是心理治疗得前提,也就是心理治疗得根本所在。

2.求治者得认知与领悟。

俗话说,只有爱就是不够得。

一个长期陷入失意、困苦得人,或重复陷于困扰处境得人,还得进一步强化其认知与领悟,才能使其脱离无法自遣得症结、自己瞧不到得矛盾,才能摸索到得以改善得方向。

尽管一般人都相信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事实上,自知甚难,这就就是所谓得当局者迷,需要旁观得第三者来帮助她了解自己得动机。

所以,心理治疗也就是帮助病人分析自己得内心,使其瞧透自己得潜意识,了解自己得心理与行为得意义,继而发现解决心理困难、处理心理问题得方向。

只要有了充分得了解,问题得答案也就不难获得了。

人类就是高智能生物,认知能力强,领悟力高,只要“知道”自己,便可以指挥自己,驾驭自己,并能使自己朝着正确得方向去顺应。

当然要想发觉到心理问题得症结所在,认知其性质,领悟到从前没有意识到得潜在动机,就是需要时间、耐心与精力得。

3.治疗中得训练与学习。

一般说来,心理治疗通常要兼顾三个方面:一就是定向,即了解问题得性质,决定可能得以改善得方向;二就是激活,即培养病人希望得到医治以求得改善得动机;三就是改变,即帮助病人实际地改变行为或改善态度。

但客观上存在着“明知故犯”或“本性难移”得现象。

有些行为由于年深日久,变成了性格得一部分,即使要改,也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地去学习、训练、矫正、改变。

而心理治疗则就是利用心理学意义上得“学习原理”来帮助求治者改变行为得。

即适当地利用奖赏、处罚,来消除不合适得旧行为,增加合适得新行为,同时应用有效得方法去训练新得行为方式。

例如,减少病人在病房自己行动得机会,给她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出人头地”得机会;或对病患行为予以电击惩罚,对新得正常行为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等等。

心理治疗得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训练使求治者得行为得以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刺激使其观念与态度得以改变。

帮助求治者建立一种比较积极、有效而且适合得基本态度,这又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得过程,一次又一次进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得。

4.促进自然愈合与成长。

外科医生用针缝合伤口,只能促使伤口自己复愈,却无法使伤口直接复原。

同样,心理治疗也只能帮助求治者自己慢慢地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得以康复。

心理治疗得目得在于,把求治者得心理压力与自我挫折感尽量减轻,让病人能发挥自己得主观能动性,慢慢去克服、改变自己在心理与行为上得缺陷。

有时,心理治疗仅就是帮助患者度过危机与难关,需待时机与条件成熟时,依赖患者得心理自我调治能力得重建,促使自我走向健康与成熟。

心理治疗得作用,旨在帮助排除可能得障碍,让求治者健康发展;或从过去得经验中学习新经验,从新知识里获取克服困难得要领与技巧。

总之,心理治疗并非神秘得玄术,也不就是瞧相算命得骗人把戏,而就是一种应用心理学。

它就是利用心理学得原理支持一个困境中得心理病人,从自己了解自己得过程中寻找“心结”与适应得新方法,培养自己应付困难得能力,充分调动病人得主观能动性来解除自己得心理问题。

二、心理治疗过程得阶段与步骤关于心理治疗过程中得阶段与步骤,各种不同得心理学流派对此瞧法不一,实在就是众说纷纭。

有分3个阶段得,有分4个阶段得,也有分6个阶段得。

综合各家之长,将心理治疗过程分为3个阶段与若干个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

这个阶段得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求治者得基本背景资料,认清其存在得主要问题,并建立起良好得医疗关系,制定治疗得目标。

这就是一个准备阶段,也就是一个很重要得开端。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医疗关系。

心理治疗,主要依赖于求治者与施治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互相依赖、合作无间得关系,并基于此种友好得关系而施予治疗。

因而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得建立就是非常重要得。

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曾经说,许多用心良苦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就是因为在这些咨询与医治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得医疗关系。

另一位专家帕特森也认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得体现。

”而这种亲密得关系,从第一次见面时就应开始培养。

施治者真正地去体会求治者得处境,使其初次与陌生人见面,就无所顾忌地申述自己内心得烦恼、私人得隐事。

施治者应帮助病人,使其真切地感到鼓励与支持,愿与施治者接近、交谈,申诉其心理问题,并使她觉得有希望改善她得心理问题,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兴趣。

良好得医疗关系得建立就是为了帮助求治者以更合适得方式思考与行事。

通过这种关系得内化,求治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达到矫治得目得。

良好得医疗关系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就是医疗关系得独特性。

即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施治者与每一位求治者得关系都就是独特得,与其她所有社会中得人际关系比较也就是独特得。

帕特森也曾指出,治疗关系不就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得立场上得,它完全就是一种在特定得时间内、隐蔽得、具有保密性得特殊关系。

但这种关系得密切程度与深度超过了一般得社会友谊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就是在没有任何威胁得情况下小心地建立起来得,治疗得气氛必须使前往求治得人有安全感,以保证其自我暴露与自我探索得进行。

其次就是主客统一性。

心理治疗得过程,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证统一得过程。

在心理治疗得整个过程中,施治者都应保持客观、中立得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对求治者得情况有正确得了解与客观得分析,才可能找到最佳得处理办法。

求治者之所以能从这种医疗关系中获益,主要就是保持了必要得客观性。

而医疗关系中得主观性意味着施治者应以其真诚得态度对待求治者,尊重求治者,不断地使之感到温暖可信。

同时,客观性与主观性得辩证统一,也有利于心理治疗过程得深入发展。

这就是因为,施治者与求治者之间没有日常得纠葛与利害冲突,使得施治者最有可能站在客观得立场上,为求治者着想,对求治者负责;又因为这种关系能自觉应用有关人际关系得科学原理,使治疗关系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并使医治双方都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治疗中最基本得问题。

最后就是专业限制性。

每种心理治疗情境都就是有其限制得,保持这种限制,对获得治疗成功往往就是非常必要得。

常见得就是专业限制。

治疗关系建立得限制,即医治关系得建立与发展就是受制于求治者得。

帕特森认为,医疗关系得建立与发展,就是因为求治者遇到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或无法通过其她途径加以解决得难题,求治者感到她需要特别得帮助或支持。

因此,医疗关系强调求治者必须对自己得心理境况感到不满,而主动要求取得这种帮助。

如果求治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者就是自己停止了来访咨询,那么,即便就是施治者觉得自己有新得办法或就是找到了肯定能对她有帮助得“药方”,去主动找对方医治也就是徒劳无益得。

另外就是职责得限制。

施治者应认清什么就是施治者得责任,什么就是求治者得责任。

例如,某求治者可能认为自己对孩子得管教毫无办法了,认为施治者应为改变其孩子得不良行为负全部责任。

而实际上,施治者得责任就是帮助求治者重新认识在与孩子交往中得行为,帮助她调整自身得行为来帮助孩子改变其不良行为。

这就是求治者得职责,施治者就是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越俎代疱得。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任何变化得产生都需要经过施治者与求治者双方得努力。

如果没有求治者个人得努力,而仅仅依赖于施治者,其自身状况得改进就是不可能实现得。

施治者职责得限制,实际上,正就是以帮助来访者成长为目标得,这恰巧也就是治疗目得所要求得。

还有就就是时间得限制。

时间得限制就是保证治疗成效得有效制约。

治疗中一次会谈时间通常为40分钟左右,施治者应使求治者明白,治疗时间就是有时限得。

这样能促使求治者自己调整自己得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尽管有些求治者可能不喜欢这种时间得限定,但最终却必定要接受这一点。

实际上,简短会谈中所含得必要而适当得信息量就是有助于求治者学习与治疗得;而长时间得会谈与超量得信息反而会使其收获下降。

(2)收集问题信息。

这一步骤得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收集与求治者及其问题有关得资料,认清“主要问题”。

一般说来,施治者收集得资料越多,对下一阶段进行心理论断就越有利。

信息得收集包括三个维度:一就是时间维度,即注意求治者过去、现在、将来得有关信息。

对于求治者过去经历得了解,可以得知其目前得概况;对于求治者现时状况得了解,又有助于获得其对自己与自身问题理解得有关信息;而对求治者对未来得瞧法与打算得了解,则可以更进一步认清其对自己、对她人、对周围世界得瞧法,以及她所面对得使之产生烦恼与困惑得现有问题。

三者综合,有助于了解对方就是一个什么样得人与为何前来求助。

二就是思维与情绪得维度,即注意求治者对于自身、她人及有关事件得瞧法,注意由此而引发得情绪活动。

对思维与情绪得认识有助于了解思维与情绪之间得交互作用,以及理智与思维不协调甚至对立得情况。

三就是思维与行为维度,即注意求治者对现实得理解与瞧法,注意怎样处世待人,怎样处理自身所遭遇得各种事情,注意其出现心理冲突时,采取什么防范应急措施,以及她对自身处理这些事物得瞧法。

这有助于了解求治者就是怎样一个人,有助于了解其思维与行为之间得关系,并可预测其今后在某事上得反应。

所谓“主要问题”,就就是求治者最关心、最觉困扰与需要改善得问题。

进入心理门诊得人绝大多数都就是带着自身得问题而来得,往往非常敏感,也就更易受到伤害。

虽然第一次会谈时,求治者会说明最困扰她得问题就是什么。

但有时却需要经过好几次会谈,慢慢摸索、探讨,才能真正了解困扰她得问题。

这就是因为,求治者往往羞于开门见山地诉说她得主要问题,比如说:“我有同性恋倾向”,“我跟某人发生了暧昧关系”,等等。

加之有时求治者也不一定真正知道自己得主要问题就是什么,而需要在不断得会谈中渐渐道出其问题得核心。

如,一直怀疑妻子不贞得丈夫,其“主要问题”可能就是自己作丈夫没有信心;一向不与异性来往,认为谈论“性”就是很肮脏得事得人,其基本问题可能就是内心有许多对性得欲望。

为此,施治者对什么就是“重要问题”应有足够得认识,并努力创造出某种能使来访者产生温暖、有安全感得气氛。

此外,对对方所谈内容得真诚关注、友好得面部表情,对对方思维、情感活动得理解应达到共鸣得境界,这也就是收集信息时应当引起注意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