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9.27
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9.27
1.0.3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长短结合、标 本兼治,内外同修、齐头并进等原则,全方位改善小城 镇环境。
1.0.4 本导则中的“小城镇”指中心镇(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的省级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三类。根据不同 类别,制定相应环境综合整治内容指导实施(详见附录 A)。
1 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 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实施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 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快推进“两美” 浙江建设,依据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各乡镇政府(包括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办事 处)驻地建成区,以及驻地行政村(居委会)的行政区 域范围和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镇政府驻地。
本导则主编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杨晓光 赵华勤 余建忠 陈 勇
江 勇 贺晓琴 董翊明 许小良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张 奕 江胜利 洪湖鹏 陈允法
孙 健 张新卫 何青峰 王淑敏 张烈鑫 陈 华 汤贤孙 蔡金鑫 陈建芳 姚苏华 李月红 王素琴 张志林
目录
1 总则 ............................................................ 1 2 加强规划设计引领 ................................................ 2
2.2 加强整体风貌规划管控 2.2.1 因地制宜开展整体风貌管控,彰显不同区域、不同乡镇
的山水格局、空间布局、结构肌理、景观风貌、历史人 文、地域建筑等特色。 1 平原类小城镇宜发挥用地平坦的优势,体现布局紧凑的平 原风貌,不宜采用散点状的形态。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可采用团块 状的平面形态;规模较小的可采用团块状或带状的平面形态。 2 山地丘陵类小城镇宜结合起伏的地形,营造因山借景的丘
本导则主要内容是:1.总则;2.加强规划设计引领;3.整治 环境卫生;4.整治城镇秩序;5.整治乡容镇貌。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浙江省城乡 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导则在执行过程中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 828 号,邮编 310030)。
2
陵风貌。坡度小于 25%的宜采用团块状或带状的平面形态;坡度 大于 25%的可采用分级台地式带状组合的平面形态。
3 水乡类小城镇宜利用自然水体,营造近水亲水的水乡风 貌,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
4 海岛类小城镇宜利用岸线形态和地形特征,营造沿岸线带 状内聚的风貌,形成山、海、人融合的格局。 2.2.2 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整体风貌管控措施,节点小品体现
文化特色,街巷体现步行导向、近人尺度,功能区块满 足居住、商贸、旅游、文化等需求。 1 中心镇应明确重要节点、重要街巷和重要区块的风貌景观 规划管控要求。 2 一般镇应明确重要节点、重要街巷的风貌景观规划管控要 求。 3 乡(集镇)应明确重要节点的风貌景观规划管控要求。 2.2.3 应处理好小城镇空间布局与公路的关系,严格按照国家 法律法规管控公路建筑控制区;新建村镇、开发区、学 校、货物集散地、大型商业网点、集贸市场等尽可能布 局在公路同一侧,以垂直于公路纵向、单边纵深组团的 形式进行布局,避免沿公路条状发展。 2.2.4 加强物质遗产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管控,严格落实 祠堂庙宇、亭榭牌坊、戏楼(台)、道路围墙等各类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推进风貌协调整治。加
1.0.5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 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加强规划设计引领
2.1 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1.1 以乡镇为编制主Hale Waihona Puke ,组织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整治规划应以城乡规划特别是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并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历史文化 保护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2.1.2 以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整治为重点, 在对现状问题、发展目标、整治任务等研究分析的基础 上,制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详见附录 B)。 2.1.3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 单位编制。
7
全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3.1.5 防止垃圾收集、堆放、转运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
染,消除“跑冒滴漏”现象。纠正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等不良习惯。
3.2 保持水体清洁 3.2.1 明确公共水域综合整治范围和措施。彻底清理河流、湖
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的留存垃圾,保持水面无污 水排放口,无垃圾、粪便、油污、动物尸体、枯枝败叶 等废弃漂浮物,无“黑河、臭河、垃圾河”。逐步恢复 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疏浚河沟渠 塘,保持水体洁净、水系畅通。 3.2.2 水域两岸蓝线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各类物品和垃圾, 不得有从事污染水体的餐饮、食品加工、洗染等经营活 动,严禁设臵家畜家禽等集中养殖场,生活污水不得直 排河道。 3.2.3 提升小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水平。 1 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截污纳管改造,提升生活污水入 户收集水平,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 2 加快污水管网改造,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尽可能改造为雨污 分流排水系统。暂时难以改造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采取截流、调
4
健身器材、座椅看台等设施,尽量就地取材,严控大草坪、大广 场、水景喷泉等城市化手法。
3 整治街巷空间,梳理步行街巷体系,保留生活性、商业性 等各类街巷空间肌理,营造宜人街巷尺度。 2.3.3 推进“浙派民居”建设。准确分析和提炼传统建筑文化
特色,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为前提,加强传统建筑文化 传承与时代创新,在建筑尺度、色彩、风格、形式等方 面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技艺,加快推 进“浙派民居”规划设计落地建设,创造具有地域特色 的建筑精品。
5
度,开展监督检查,规范建设行为。 2.4.4 健全定点踏勘到场、放样定桩到场、破土挖基到场、竣
工验收到场等规划设计审批后“四到场”制度,建立健 全乡镇联合审查执法机制。
6
3 整治环境卫生
3.1 加强地面保洁 3.1.1 开展并督促做好主次干道、集贸市场、公园广场、车站
码头、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的卫生保洁。整治背街小巷、 镇中村、镇村接合部、居住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 环境卫生。 3.1.2 合理设臵道路、街巷清扫保洁等级,按要求配臵垃圾箱, 定期清理积存垃圾,定时清扫保洁;集贸市场垃圾袋装 化、桶装化,公园广场绿地、铺装、附属设施干净整洁, 居住小区路面、屋顶和楼道无堆放杂物、积水。主要街 道保洁时间不低于 12 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 8 小时。 3.1.3 经营单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执行“包卫生、包秩序、包 绿化美化”政策。门前责任范围内地面、墙面、招牌等 保持干净;责任范围内无乱停车辆、无乱堆杂物、无陈 旧垃圾、无乱排污水、无违章占道现象;养护责任范围 内的花草树木,保持整洁、美观。 3.1.4 鼓励采用市场化运作的保洁模式,加快培育和规范环卫 保洁项目招投标市场,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力度,定期开 展检查评比。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不断健
3
强小城镇格局和山水林田湖保护和管控,严禁砍伐古树 名木,不得随意变更或填挖林地、湿地、水面等自然地 形地貌。 2.2.5 管控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肌理,落实建筑修缮与设施 完善的要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尺度与原住民保护, 推进传统街区、传统民居、老厂房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利 用,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店招店牌。 2.2.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落实工艺、工法及其 传承人的保护举措。加强对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地方 特色及其所依托的物质载体的挖掘和保护,努力彰显特 色。
2.3 强化整治项目设计引导 2.3.1 明确环境卫生、道路交通、乡容镇貌等方面的重点整治
项目,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统筹项目资金,衔接项目 实施时序,推动整治项目有序实施。 2.3.2 做好小城镇主次入口、步行街巷、街头广场等重要项目 的整治设计。 1 整治提升小城镇主次入口,梳理小城镇内外交通,完善交 通服务设施,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提升门户景观,彰显入口形象。 2 整治提升街头广场,利用街头巷尾、宗祠戏台、宅前屋后、 道旁桥边、水系河塘等零散空间,灵活布臵街头广场,合理配臵
2.1 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 2 2.2 加强整体风貌规划管控 ........................................ 2 2.3 强化整治项目设计引导 ........................................ 4 2.4 完善规划设计实施制度 ........................................ 5 3 整治环境卫生 .................................................... 7 3.1 加强地面保洁 ................................................ 7 3.2 保持水体清洁 ................................................ 8 3.3 争创卫生乡镇 ................................................ 9 4 整治城镇秩序 ................................................... 12 4.1 治理道乱占 ................................................. 12 4.2 治理车乱开 ................................................. 13 4.3 治理摊乱摆 ................................................. 13 4.4 治理房乱建 ................................................. 14 4.5 治理线乱拉 ................................................. 15 5 整治乡容镇貌 ................................................... 17 5.1 加强沿街立面整治 ........................................... 17 5.2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 ................................... 18 5.3 整治低小散块状行业 ......................................... 19 5.4 完善配套设施 ............................................... 20 5.5 提升园林绿化 ............................................... 23 5.6 提高管理水平 ............................................... 25 附录 A 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分类表 .........27 附录 B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31 引用文件及标准目录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