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XX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题研究X X县国土资源局二〇〇九年四月目录1前言 (1)1.1目的意义 (1)1.2指导思想 (2)1.3研究原则 (2)1.4研究方法 (3)2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基础 (3)2.1土地开发整理内涵 (3)2.1.1土地开发 (4)2.1.2土地复垦 (4)2.1.3土地整理 (4)2.1.4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联系和区别 (4)2.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类型 (5)2.2.1按工程类型划分 (5)2.2.2按性质来划分 (5)2.2.3按投资主体划分 (5)2.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征 (6)2.3.1具体的开发整理对象和范围 (6)2.3.2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 (6)2.3.3配置必要的土地利用工程 (6)2.3.4必需的投资保障 (6)2.3.5明确的项目建设期限 (6)2.4土地开发整理研究的基本范畴 (6)2.4.1土地开发整理的分类 (7)2.4.2土地开发整理的研究范畴 (7)3XX县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8)3.1XX县的概况 (8)3.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8)3.2.1土地资源总量与结构 (8)3.2.2耕地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 (10)3.2.3未利用地的数量、质量与分布 (10)3.3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13)4XX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和问题 (13)4.1土地开发整理特点及限制因素 (13)4.1.1土地开发整理特点 (13)4.1.2土地开发整理限制因素 (14)4.2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5)4.2.1内涵和领域狭窄 (15)4.2.2工作缺乏规范化 (15)4.2.3投资渠道不够畅通 (15)4.2.4科技含量较低和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16)5XX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及目标任务 (16)5.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内容和方法 (16)5.1.1土地开发潜力调查 (16)5.1.2耕地整理潜力调查 (16)5.1.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调查 (17)5.1.4土地复垦潜力调查 (17)5.2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18)5.2.1土地开发潜力 (18)5.2.2土地整理潜力 (19)5.2.3土地复垦潜力 (22)5.3土地开发整理目标任务 (24)6XX县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6)6.1重点区域的划分标准 (26)6.2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划分 (26)6.2.1土地整理区域 (26)6.2.2土地复垦区域、 (26)7XX县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项目 (28)7.1重点项目确定的依据 (28)7.2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确定 (28)7.2.1土地开发项目 (28)7.2.2土地整理项目 (28)7.2.3土地复垦项目 (28)8XX县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 (31)8.1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估算 (31)8.1.1总投资估算 (31)8.1.2重点项目投资预算 (31)8.2土地开发整理的筹资分析 (32)8.2.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32)8.2.2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费用 (32)8.2.3其他投资 (33)8.3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评价 (34)8.3.1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目的及内容 (34)8.3.2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 (34)8.3.3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 (35)8.3.4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效益 (36)9做好XX县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议 (36)9.1强化规划 (36)9.1.1尽快编制各区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36)9.1.2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6)9.1.3加快编制城镇土地整理规划 (37)9.1.4编制村庄规划 (37)9.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8)9.2.1鼓励集体和个人加大投入 (38)9.2.2保证征收的土地费用用于土地开发整理 (38)9.2.3用好有偿调剂政策 (38)9.3提供税收、信贷、财政优惠和技术支持 (38)9.3.1对土地整理实行奖励政策 (39)9.3.2提供信贷优惠 (39)9.3.3提供技术支持 (39)9.3.4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39)9.3.5加快土地整理证券化步伐 (40)9.3.6建立城县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40)9.4加快农地流转 (40)9.4.1加快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 (41)9.4.2加快农户与公司间的农地流转 (41)9.5统一思想 (41)9.5.1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41)9.5.2协调国土局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 (42)9.5.3调动群众积极性 (42)1前言1.1目的意义依据“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和规范XX县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全面加强土地管理;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因此,可以促进XX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
具体意义如下:(1)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依靠开源节流、综合管理。
节流就是严格控制占用,开源就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
从各地的经验看,通过对各类零星闲散土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砖瓦窑场用地、乡镇企业用地以及已利用耕地的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
整理出来的土地,投资少、质量高,对于解决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要从批地转向土地的全面管理,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重要的环节。
可以将村镇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同时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做到“三位一体”,达到了全面加强土地管理的目的。
通过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能够较好地协调了与农、林、水、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关系,保护了基本农田,并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3)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整理后的土地便于机械作业,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了高产农田,从而提高单产水平。
并且,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处理与农民原有产权的关系,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增加了农业收益,受到农民的欢迎。
(4)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农民住宅、新村庄、新集镇,改变了历史留下来的农村建房自然分散的格局,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1.2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地开发与复垦整理的水平;并实行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统筹规划,在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的同时,提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等,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开发与复垦整理详细规划。
1.3研究原则为实现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总体目标,XX县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必须贯彻以下基本方针:(1)坚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始终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任务,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在不计生态退耕的情况下,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坚持集约挖潜的原则充分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对工矿生产建设中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3)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原则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
正确处理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
土地开发要做好调查评价、论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灌溉条件,在确保不破坏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禁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和破坏天然湿地。
(4)坚持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的原则要优先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以建设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基本农田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5)坚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原则土地整理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和综合整治,建成布局科学、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了整合资源、整治环境、整理农田、整治村容的有机统一。
(6)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结合XX县及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落实《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指标,保持与相关规划的平衡与协调,立足长远和全局,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
1.4研究方法从XX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入手,通过综合方法测算各类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潜力,针对XX县的实际情况提出2006-2020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方针,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指标,落实《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提出XX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具体研究方法:(1)收集资料与实际调查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分析与归纳相结合;(4)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相结合。
2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基础XX县是山东省西部社会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均土地面积为0.19hm2(2.85亩)。
随着城县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非农产业用地不断增加,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地关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缓解人口增长及保障粮食安全对土地的压力,依赖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广泛推进和顺利开展。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能够直接增加农用地的经济供给,增强农用地的供给弹性,是当前和今后缓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战略措施。
2.1土地开发整理内涵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县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