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专利权法》《商标权法》《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和健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审议批准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两个互联网国际条约;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基本法律正在进行再次修订,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

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1985年我国实行专利制度以来,截止2002年底,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98902件,其中属国外企业所有的为61908件,国内为36994件。

我国共有各类工业企业797.46万家,拥有专利的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万分之三。

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制造、占有、许可、转让,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注册的商标、申请的专利,并不打算马上到我国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遏制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空间和以这种技术为依托的新的产业的形成,加大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引进技术的成本,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国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比外国少,而且
在质量上也面l临严峻的考验。

外国专利申请多集中在信息领域、计算机领域、医药领域、生物领域、通信领域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领域。

这些专利技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杀伤力,使我国的技术创新空间受到挤压。

2.知识产权产业化率低,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资源,也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运营,然而由于我国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中介服务等方面制度的缺失,“不少地方和行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有应用无产业的现象。

巩4邛据资料表明,我国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15%,而技术应用的产业化率只有7%,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60%~80%的水平。

同时,我国企业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缺乏知识产权奖酬制度,这使得一方面企业不能主动、系统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显得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不能形成知识产权产出与转化的奖励机制,极大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缺乏明确而稳定的知识产权战略。

IBM公司在进入中国前五六年即开始在中国申请有关专利,在其专利获权后才开始在中国选址建厂,而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立项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光缺乏前瞻性,只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决定开发目标,没有想到或不会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文献来全面分析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知道用大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作为抢占市场的前导。

中国在知识产权的制造、占有、许可、转让等方面缺乏战略性的统筹,对
10年后的技术不重视,而恰恰是10年后醒来,市场已经是他人的了。

现在迅猛发展的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正是众多外国公司在过去10年内在华申请的专利。

中国虽然已经着手从战略高度部署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工作,但整体的战略布局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省市地方乃至企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建设也缺乏长久的规划。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韩国、印度知识产权强国之路表明了政府在其中角色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构完善合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具体而言,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须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重大推动力量,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知识产权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者,政府在努力消除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种行政壁垒和歧视性政策,培育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同时,要把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

通过知识讲座、培训交流、网络宣传等形式,使企业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像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有形资产一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

利用“4·25”世界知识产权日进行知识产权法的普法宣传,介绍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的经典案例,增强企业的维权意识。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的模式上,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在企业中建立科研院校的研发实验基地,鼓励原始性创新。

应根据省情、区情开展项目创新,如福建省可根据自身特点,鼓励在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领域的研发,支持节能绿色的专利产品的推出,促进福建省走上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创新的成果上,政府应对高新技术领域、绿色环保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给予特别奖励,并将奖励制度化,鼓励企业在此领域的持续创新。

2.建立强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效整合知识产权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从韩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介绍可以看出,一个高效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将大大提高一国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对一个省区亦如此。

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就必须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一个高效的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能将分散的科技创新力量进行集中,能在宏观层次上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整合。

如学者所建议,这需要建立三个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技部门之间的科技计划协调机制;建立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嘲这三个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机构:1)事前在科技政策的制定上能在国家大的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围绕本省区发展建设的基本需要,调整各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协调部门利益,明确分工,减少内耗;2)事中在具体工作的管理上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通畅专利权的申报渠道,缩短企业申报知识产权的期间,加强审查能力;3)事后在知识产权纠纷中能对
企业进行充分的智利和财力支持,可以设立专门法律援助部门专项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减少企业因知识产权案件耗时耗财而不愿维权的后顾之忧。

3.创建以企业知识产权为主、多层次的创新网络,建立以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为中心,覆盖文化政策、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领域的综合配套的创新型体系。

我国已于2006年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从战略上重新审视知识产权制度的地位,这一战略高度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与文化、教育、贸易等领域互相配合。

(1)文化上,应借鉴印度的做法,用知识产权的方式保护我国现有的大量优秀历史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同时加强对老字号、民族及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承性,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一国,一个地区的活化石。

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同,知识产权制度在此领域应更注重保护“旧”,而以前一再强调的是“破旧立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在给国家和地区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其种类的多样和权利主体的多元化,因而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设计时,在明确权利主体的同时更加注重灵活性,注重利益的协调,应从大局出发,平衡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以减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内耗,
达到共赢。

而对利益的协调,政府可以更多地放权于行业组织,在加强整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同时,运用多样、温和的解纠手段。

(2)教育上,应加强大学和科研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

目前,我国只是知识产权的使用大国,而非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拥有大国。

造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寻求短期收益,不重视研发投入的自身原因;也有外国权利人设置知识产权地雷阵,压制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发挥出在科研创新上的重大优势。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重论文、轻成果的科研评估机制,无法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成产品,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不够,使理论成果不能针对性地进行研发,也得不到有效转化。

此种情况下,除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要提高合作意识,政府应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立项机制,将科研人员推向市场,从市场中找课题,使课题立项到验收都和生产效益挂钩,形成产一学一研的良性循环。

同时建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多维度的高校评估机制。

(3)产业政策上,建立科技产业化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科技产业化服务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及的科研院校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包括技术中介、提供金融资本、提供技术产权和资本产权交易服务以及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这一服务体系的建立将覆盖文化、教育、中介组织、金融、咨询、信息等多领域,如何统筹安排,宏观协调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一,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同时扩展服务面,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第二,
要推进政府服务模式的市场化,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如一般事项的服务企业自主决定,专业服务进行资格认定,专属政府管理服务进行招投标等。

一个由政府共同建立、分层次进行的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将能有效地推动工业中科技产业、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推进企业的技术开发,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智力成果,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第三产业的咨询业、金融业业务范围扩大,农业的种子、化肥等技术性变化,以及科教文卫等事业性服务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