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
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
”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
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
“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
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第二篇:教育碎思读后感《教育碎思》读后感这学期末,学校让我们挑两本书来读读,丰富暑假的生活,一本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著作,另一本是关于本专业的理论著作。
我在书店的教育类书堆前站住,每一本书粗略一翻,最后从几十本书中挑中了《教育碎思》。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新型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
因为是初读,有些还不能了解透彻,但有一章让我有所感触: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
郑金洲在文中指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的课堂虽然不像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但是,师生交往还是不平等的。
当老师的,总有理由来解释自己对学生的呵斥、惩罚。
首先,老师所有的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
假如老师在心里没有学生,他就不会因为你作业没做而批评你,因为你上课不听而点你的名。
其次,班级的人数太多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人,每天要面对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
如果人少的话,那么就相对好管理了,我的心情就会轻松,我的脾气就会变好,我和学生们就会轻声细语的说话了。
再者,虽说现在是素质教育,可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考试制度不改革,应试教育别想根除。
不改变教学评价制度,也休想有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
如果我们真的要改变自己。
首先得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其次才能在行为上改变自己。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从来没对此怀疑过什么,直到读了《“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和《“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两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在这两种提法里头还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现在很多的做法都在学国外的,没有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在自己本土的实践证明,很多都不成熟,却被教育行政部门当作一种指令来抓,很容易走偏。
这可以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也很心急,想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抓上去。
不过,欲速则不达。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追根溯源,也就看不清问题要害所在。
看看自己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处于模糊状态下进行的。
开卷有益,至少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读了这本书,虽然不能说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最起码思维得到撞击,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第三篇:《病隙碎笔》读后感学生习作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读《病隙碎笔》有感“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
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在写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与病魔抗争的时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
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
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笔》,顿时觉得史铁生不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有很高文学功底的伟人。
史铁生,我曾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
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
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
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我终于看清楚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
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到了很多道理。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第四篇:病隙碎笔读后感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的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书共六部分,两百三十六则。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推理或考证,也没有精美的段落,有的只是朴实的陈述与精辟的思考,甚至是对于生命的幽默的调侃。
命运与生活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
”《病隙碎笔》开篇第一句,便是“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生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者把生活比作戏剧,我能读到的就是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所以作者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病痛、残疾,作者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地去面对,并将之展现与我们的眼前。
他对生活的坦然与豁达,使我对他的坚强的意志无比钦佩。
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吗?作者曾这样调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对生命的豁达,对死亡的正视,从自然层面上升到一个哲理层面,从而超越了个体与自身的命运局限,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道理,过程的精彩才是生命的精彩,“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此岸与彼岸之间,史铁生选择了彼岸,但是彼岸只能去跋涉,不能抵达,目的只是过程的方向,创造了过程,也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把死亡是一个节日,就好像苦读时盼望有一个轻松的暑假。
是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
死不带去的一副皮囊,有时反而禁锢着人的心,灵魂。
人生在世,庸庸碌碌还是叱咤风云,最后终归要化尘化土,那么,与其把死亡说成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来的豁达了吧。
只不过,这个节日就像夏日午后的小睡,一经睡去,不知道何时再醒来了。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 死亡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
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
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
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
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
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
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忏悔与反省“凡你描写他人描写得(或指责他人指责得)准确——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惟妙惟俏——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葬。